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增值评价”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殷露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文化小学 116300

引言

古诗词承载着千年文脉,是小学语文课堂里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在琅琅诵读间,学生不仅能锤炼语感、积累妙词佳句,更能在诗意画卷中提升审美,于文化典故里厚植民族自信。但传统教学评价常陷入“唯分数论”,用冰冷的试卷成绩简单衡量学习成果,将鲜活的诗词学习异化为机械记忆,忽略了学生从磕绊诵读到流畅赏析的点滴成长,也遮蔽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从陌生到热爱的情感进阶。而增值评价以学生个体发展为尺,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突破,能更精准地丈量成长轨迹,为古诗词教学评价注入温度与活力,推动教学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文化断层危机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中,部分教师将教学重心过度倾斜于知识层面,把古诗词拆解为背诵默写的任务、字词翻译的习题,将鲜活的诗词文化简化成应试知识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使得学生在反复的机械记忆中,错失了感受诗词韵律之美、体会诗人情感波澜的机会,更难以通过诗词搭建起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桥梁。长此以往,古诗词学习沦为枯燥的知识堆砌,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与文化感知力逐渐被消磨。

(二)教学方法的互动缺失困境

在不少小学语文课堂上,“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依然普遍存在。教师占据课堂主导,逐句剖析诗词,学生只能被动听讲、机械记录,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无法主动探索诗词的深层意境,独立思考与创新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逐渐消退,思维也被束缚在固定的框架内,难以真正领略诗词之美。

(三)评价方式的素养发展桎梏

在小学语文低段古诗词教学中,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日益凸显。教师常以考试分数评判学生,试卷中大量的字词填空、诗句默写题目,将学习成果简化为机械记忆的考核。课堂上学生对诗词的独特见解、热烈讨论中的思维火花,都因缺乏展示渠道而被忽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呈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更遏制了学生个性化表达,难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使得古诗词教学陷入重结果、轻过程的困境。

二、“增值评价”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设定评价目标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增值评价目标的设定需紧扣课程标准,立足学生实际学情,构建知识、能力与情感三维融合的目标体系。教师应摒弃单一知识考核思维,以《望庐山瀑布》教学为例,在知识目标上,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诗词背诵默写,更注重引导其品味“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诗句中夸张修辞的独特魅力;过程目标则鼓励学生化身“文化探索者”,通过查阅地理资料了解庐山风貌,在小组合作中模仿诗人观景的神态动作,沉浸式感受诗歌意境;情感目标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游览名山大川的经历,结合诗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将诗词中的豪情壮志内化为文化自信。这种分层递进的目标设计,既能巩固知识基础,又能激发深度思考,助力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实现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与情感升华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评价内容与方式

革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评价,需从内容与方式双向突破,构建更全面、更灵动的评价体系。在内容层面,跳出“唯知识论”的固有框架,将评价视野延伸至整个学习过程。课堂中,关注学生能否结合生活见闻解读诗词,是否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小组合作时,观察其在观点交融中的协作能力与整合智

慧;课后则留意学生是否主动探寻诗词背后的文化渊源,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求。

这些真实的学习表现,能更立体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

在评价方式上,摒弃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网络。教师凭借专业素养进行精准点评,为学生指明提升方向;学生通过自评反思学习过程,明确改进目标;互评环节则促进思想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合作能力。同时,运用成长档案袋,系统收录原创诗词、课堂精彩发言、小组实践成果等,以具象化的作品见证学生的点滴进步,让评价既有情感温度,又具专业深度。

(三)实施动态跟踪评价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构建动态跟踪评价机制是落实增值理念的关键一环。教师可通过建立 " 成长观察档案",将课堂发言录音、小组合作影像、创意作业等学习痕迹分类归档,配合阶段性知识检测数据,形成可视化的学习轨迹图谱。例如,发现某学生在诗词意象理解上存在困难,可针对性设计 " 诗画配对" 专项训练;若观察到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低,则调整角色分工方案,融入 " 诗词小讲师 " 轮岗机制。同时,运用学习数据分析平台,将课堂互动频次、作业提交质量等数据进行动态建模,直观呈现学生的进步曲线。对于进步显著的学生,及时升级学习任务,如引导其尝试诗词改写创作;对暂时落后的学生,通过分层任务卡、同伴互助小组等方式,提供阶梯式学习支持。这种实时监测、精准干预的评价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配自身发展节奏的成长助力。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场域中,增值评价正以其独特优势重塑教学评价生态。相较于传统评价的单一与滞后,增值评价如同精准的成长记录仪,既能捕捉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轨迹,又能通过动态跟踪与多元评价,将诗词学习从机械记忆升华为文化浸润与思维启迪。教师通过分层设定目标、搭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趣味诵读中重拾信心,助力学有余力者探索诗词创作,切实激发了学习内驱力。但实践中也暴露出现实挑战:增值评价的指标细化与量化需兼顾科学性与灵活性,教师更需投入大量精力设计评价方案、分析学习数据。未来,随着评价模型的优化与数字化工具的辅助,增值评价有望突破瓶颈,进一步深化教学评价改革,为培育兼具文化根基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学子提供更坚实的评价支撑。

参考文献:

[1] 曹莹.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现状研究. Diss. 山西师范大学 , 2018.

[2] 杨福柱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学生作文指导32(2019):1.

[3] 丁尔琳梅.“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12(2024):149-151.

本文系大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增值评价”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立项号ND2024081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