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策略探析

作者

梁萌萌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粗放式管理模式导致成本失控、资源浪费等问题频发。随着“双碳”目标、产业互联网与资本市场的多重压力叠加,项目成本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如何在保持工期与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最优配置与动态控制,是摆在施工企业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新形势对建筑施工成本管理提出的要求

(一)市场竞争与价值导向

房地产增量时代结束后,工程总量进入平台期,传统以规模换收益的逻辑被打破。招标环节中“微利中标、过程索赔”的博弈空间不断收窄,业主更关注全过程造价可控与交付品质。企业要赢得订单,必须在投标阶段即展示成本优化方案,并通过全过程的透明化管控兑现承诺,“以价值换合同”成为主旋律。

(二)政策环境与绿色发展

“十四五”规划强调绿色建造和智能建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材料节能、碳排放指标纳入工程评估,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也为节能减排技术带来溢价机会。政策引导企业以“全生命周期成本”替代单纯的初始造价观念,将建材选择、施工方案、运维维护等长期支出纳入同一张成本清单,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同增值。

二、全过程成本管理的理念重塑

(一)从“节支”到“价值创造”

传统成本管理偏重支出削减,易导致对质量与安全的压缩,形成“低价中标—赶工补漏”的恶性循环。新时代的成本观强调在约束条件内“花正确的钱”,即通过设计优化、供应链协同与信息化提升,降低非增值环节的耗费,同时为关键工序注入高价值资源。成本不再是单一的财务指标,而是平衡质量、进度、风险与环境绩效的综合坐标系。

(二)从“静态核算”到“动态闭环”

依托 BIM、物联网与云平台,施工现场形成数据流、价值流、责任流三位一体的反馈机制。材料进场即扫码入库,机械设备按工序匹配图纸信息,进度偏差与成本偏差在可视化大屏上实时比照。项目管理团队借助数字孪生模型进行情景演算,提前识别超支节点并实施纠偏,实现“计划—执行—监控—改进”的闭环。

(三)从“结果考核”到“过程赋能”

传统竣工后算账模式滞后,难触及根因。全过程管理将成本指标拆分至里程碑和岗位,配套即时反馈与激励。班组长通过移动端查看材料损耗与预算差异,快速优化工艺;财务人员每日滚动预测现金流,保障资金安全,形成“人人关心成本、人人创价值”的氛围。

三、策略探析:构建全息化成本管控体系

(一)顶层设计:战略与组织协同

企业在战略层面应确立价值链导向的成本领先目标,由成本管理委员会统筹投资决策、项目策划与绩效考核,实施“总部测算—区域审核—项目执行”的三级责任体系,兼顾标准化与灵活性。

(二)技术驱动:数字赋能

依托 BIM 五维算量、GIS 与 AI 进度预测,打造“数字工地”;整合 ERP、PM 等系统形成数据湖,实现成本数据留痕;以机器学习对历史项目对标,提供投标报价与资源配置建议。

(三)过程优化:精益作业设计

数字底座虽然奠定了数据驱动的可能,但真正将虚拟情景转化为现场价值,还需依靠精益化作业设计。首先,对施工路径进行“脉络梳理”,把传统按专业分包的作业顺序改写为以价值流为核心的节拍流。通过“逆向排程”,让材料、劳动力、机械设备在最短运输与等待时间内抵达工面,减少多余搬运与层间二次堆放。其次,在关键工序建立“首件样板—过程巡检—结果确认”的闭环,现场样板与 BIM 模型一一匹配,首件合格后方可大面积展开,避免返工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再者,引入拉动式补货策略:物资管理人员基于实时消耗速率设定安全库存阈值,当库存跌破警戒值自动触发补料指令,既抑制过度备料又防止断供停工。通过精益作业与数字工具的耦合,项目在预算线内留出足够“缓冲垫”,抵御外部不确定性。

(四)风险联控:全链条监督机制

成本失控往往并非源自某一个节点,而是在信息“断档”中层层叠加。企业可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风险联控框架:事前评估环节通过大数据回溯同类型项目的偏差原因,自动生成高风险清单;事中监控则把合同、进度、质量、安全等多维数据汇聚至统一监测平台,对成本与现金流设定阈值预警,出现异动立即推送给责任人;事后复盘形成“数字档案”,将偏差与纠正措施纳入项目知识库,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此外,将审计职能提前,从竣工结算后置到施工过程,以滚动审计的方式将“监督 + 服务”嵌入日常管理,压缩灰色操作空间。

(五)能力建设:人才与文化驱动

技术与制度再先进,若缺乏与之匹配的人才与文化,也难以落地。企业应从三方面培育成本管理新动能:其一,打造复合型“数据 + 工程”人才梯队。

通过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培养既懂造价又懂编程的数字造价师、BIM 工程师,让一线管理者能够读懂数据、用好模型。其二,优化绩效激励机制,将全过程成本绩效与个人奖金、晋升挂钩。其三,倡导成本自觉的组织文化。通过沉浸式培训、成本竞赛及标杆项目观摩,使“人人都是成本经理”成为共识,让成本意识贯穿到日常决策的每个瞬间。

四、实施路径与阶段重点

(—)策划期:以端到端视角锁定“机会成本”

项目中标后即启动多专业联动的成本策划会,把设计优化、采购策略与现场组织一次性统筹。通过 BIM 快速对比不同方案在工期、碳排与生命周期成本上的差异,优先选择全周期最优解,而非仅关注初始造价。

(二)筹备期:以供应链共建压降“交易成本”

采购部门与核心分包商、材料商签订“目标成本”合同,提前锁定价格、质量及交付节拍;同时,将重要材料、设备纳入联合预测体系,减少“牛鞭效应”。

(三)实施期:以数据闭环削弱“过程成本”

建立现场IOT 感知网络,将混凝土浇筑量、钢筋安装量等数据实时传至云端,与 BIM 进度线对标;对每日盈亏进行自动结转,超支红灯即时亮起。各责任人须在24 小时内提交纠偏方案,形成PDCA 链条。

(四)收尾期:以价值延伸固化“后评价资产”

竣工后不仅验收工程实体,更要梳理数字资产,把施工日志、偏差根因、纠偏策略沉淀为知识包,并对节能降碳改进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为运维阶段提供决策依据。

五、案例启示

以某超高层综合体项目为例,承建方在策划阶段便通过“装配式 + 高强钢+ 智能爬模”组合,较传统方案节省结构用钢 12%,浇筑周期缩短 35 天;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拉动式补货和电子围栏管理,将钢筋损耗率控制在 1.2%,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2.5% ;项目收尾环节对外立面清洗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由施工设备转变为物业资产,增加运营期租金收益。此案证明:全过程成本管理并非单纯“节支”,而是贯穿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的价值创造过程。

六、结论

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成本“红线”与质量“底线”之间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必须打破“财务部门唱独角戏”的旧格局,将成本管理从财务工具升华为企业战略。以数字技术为牵引,以精益思想为内核,以人才与文化为支撑,构建战略—组织—技术—流程—文化“五位一体”的全过程成本管理体系,方能在不确定的市场中保持韧性与活力,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的双重跃升。

参考文献

[1] 方小六.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全过程造价控制及合同管理创新策略[J].房地产世界 ,2024,(07):100-102.

[2] 刘华峰 . 建筑工程竣工测量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策略分析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13(11):152-155.

[3] 陈圣宇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控制策略 [J]. 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5,(0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