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先生制对小学教育的启示与探索
蒙燕
石家庄市育才小学 050011
一、“小先生制”的由来与现实实践
小先生制的由来是 20 世纪 20-30 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海的山海工学团首创的一种教育实践。他认为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 小先生 " 是穷国普及教育中尤为重要的一把钥匙。实行“小先生制”是在为普及平民教育,解决师资短缺等问题,实施民主教育、改造乡村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创立的一种教育实践。蕴含着“以儿童为本”“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宝贵教育思想。
“小先生制”确立之初在推进知识公共化和乡村社会改造等多个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为难得的是其重塑了学生在其自身解放中的角色与功能,留给中国乃至全世界很多推进教育普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宝贵经验。
我所在的作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校”之一,践行“大教育观,小先生制”。如今,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人才强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们国家基础教育也正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应对如何贯彻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问题,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在新时代背景下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实践价值。在新时代继承创新“小先生制”,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小先生制”的精髓,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以此推动基础教育稳步高质量的发展。
二、“小先生制”在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
( 一) 互教互学— 让育人真正融入课堂。
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教学以外,提出师徒结对工程。以班级为单位,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找一位或者多位任课教师,在原有的师生关系上结成师徒关系。教师的责任不只是教学生专业知识,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在过程中育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校期间成为“小先生”。
传统意义上的小先生是作为先知者的角色,先会的去教不会的,学会之后就又成了小先生,再去教人。而如今小先生制下的学习打破了先后顺序,小伙伴随时都可以成为小先生,教同伴学习;小先生也可能成为小伙伴,被先生教;更多的学习活动发生在伙伴之间的提问、应答、讨论、争辩、督促、评价等多个交互过程中。显然,“共赢”成为伙伴学习的重要结果,更强调互惠共赢、双向互动、共生共进。伙伴学习将“师生角色”转换为“学习伙伴”,在伙伴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不仅向伙伴学、教伙伴学、跟伙伴一起学,还能承担导师的角色,相互商讨教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合理调节过程,及时参与评价,仔细倾听小伙伴的学习汇报,辅助并解决小伙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和困惑,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 二 ) 知识传授,实战培养— 让育人融入家庭。
家庭也是“小先生”实战训练的最佳场所。学生每天在校学习后,课后作业可以是给父母讲一讲当天的知识点,在家庭中担当“小先生”将所学知识理解重组并讲授。小学生在“家教”过程中能够体验成功、建立信任、学会理解、彼此互动等深化了知识学习还促进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可谓一举两得。
( 三)回归生活世界,彰显教育本质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大社会、大生活本质就是大教育。教育的最终归宿就是回归于生活,回归于真实世界,每个人最终都要走向生活,服务生活,享受生活,教育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新时代“ 小先生制”实践育人样态重塑的本质,教育要扎根现实,扎根实践,重点在于教学做合一,小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成为自己,彰显教育本质属性,诠释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做好小先生,就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提高能力等多项核心能力。践行“小先生”制,让儿童有思想、有自信、有力量、敢动手、敢实验、敢发明。让儿童走进生活、拓宽眼界,给儿童机会体验,相信儿童一定可以在广阔的世界里生动地成长,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三、“小先生制”在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小学教学中教师设置任务时难度水平要适中
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目标定位要清晰,它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完成的任务。如果设计过于简单,会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层,并且失去挑战兴趣。设计难度过大,又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信心。因此,前期教师应该仔细研读教材,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教学总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设计总任务和子任务;同时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师适时推动“小先生”深度学
教师把舞台交给“小先生”, 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形成“先学后教”“教学生学”的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不管。“小先生”的知识经验毕竟有限,在知识的深度理解上、在知识的串联上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隐而不“退”,适时引导推进学生学习活动开展,推动“小先生”深度学。帮助“小先生”打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从宏观上理解知识,自主建构知识架构。
四、结语
新时代“ 小先生制”教育实践样态注重以生为本,全方位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它切合人类时代发展背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是对陶行知“小先生制”的继承与创新。放眼未来,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陶 行 知 . 陶 行 知 文 集〔M〕. 南 京: 江 苏 凤 凰 教 育 出 版 社,2008.569.983.285.
[2] 怀特海 . 教育的目的〔M〕. 庄莲平,王立中译 .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2.
[3] 沈 丹. 陶行知社会改造思想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10.1.
[4] 张丽琴 . 新时代“小先生制”的教育实践样态重塑 ———基于人类学视角分析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4.5
[5] 贺敏 . 课程育人背景下“小先生”育人的实践与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