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 将民间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马男男
张营中心校金谷小学 安徽阜阳 236400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活态存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民族精神与审美情趣的直接呈现。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既为实施美育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一项举措,同时又是一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大计。湘美版的小学美术教材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已加入滩头年画、凤凰蜡染等民间美术内容的教学资源,但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不够契合现代教育理念与小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
一、民间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价值意义
民俗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财富,蕴含了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和民族性格等元素,因此将其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能产生多方面的教育作用。
就文化认同视角而言,小学生属于文化认同的建构期。通过接触剪纸、泥塑、年画等民间艺术形式,学生能直观感受传统美学的魅力,理解“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等东方哲学思想,逐步建立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如陕北剪纸对称的纹样和夸张的造型不仅蕴含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观念,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远胜于空洞的文化说教。
从美育功能而言,民间艺术强调“手脑并用”,能弥补现代美术教育中重技法、轻创造的短板。传统泥塑教学中,学生通过揉、捏、塑等动作,不仅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更在与泥土的接触中体会“随物赋形”的创作理念,这种体验式学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其艺术表达的主动性。
二、湘美版教材中民间艺术内容的现状分析
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为地方特色教材,已包含一定比例的民间艺术内容,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优化空间。
教材内容既有湖南本地的滩头年画、凤凰蜡染等,也有剪纸、皮影等全国性题材,具有地域性和共性兼顾的特点,但是有些内容注重对作品的赏析,实践部分的步骤较少,如四年级的《剪纸故事》一课只是出示了成品图,并没有讲清楚“阴刻”“阳刻”等基本技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切实地引导学生操作。
在授课方式上,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脱离现代教育理念。如在学习苗族银饰的过程中,如果只是通过图片介绍银饰纹样的造型,学生无法把握“蝴蝶妈妈”的文化内涵。如果能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再现苗族银饰的工艺过程,或将苗族艺人对银饰的制作口述影像带进课堂,能提高课堂的代入感。
三、民间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内容重构:搭建“认知—体验—创新”的梯度体系
针对教材不足,可将民间艺术教学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以“文化故事”为切入点,如在教滩头年画时,通过讲述“门神驱邪”的民间传说,让学生理解其色彩(红、黄为主)与象征意义的关联;体验层,以技巧培养为主,关于湘美版教材的《扎染》,在原有的技法培养下补充“捆扎—染色—拆线”的讲解视频,并且有不同质地的布供学生尝试体验;创新层,以跨界融合为主,引导学生用剪纸的形式来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场景,比如《我的校园》剪纸创作,将传统方法与现代题材相互融合,让学生脱离对于“民间艺术”与“老古董”的界定。
(二)方法创新: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
信息化丰富教学手段,如在皮影教学中通过平板电脑的动画软件,学生先画好数字皮影,再运用民间手工材料完成实物制作,最后投射人物并表演剧本,这是一种“数字创作 + 手工制品”的设计,兼具民间手工的情感和学生熟悉的内容特征。
引入“双师教学”模式,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湘美版教材中《陶艺》一课,可联合长沙铜官窑陶艺传承人,现场演示拉坯技法,学生在观摩中不仅学习技艺,更能感受艺人“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这种人格教育是书本知识无法替代的。
(三)评价优化: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价标准
改变单纯的以“像不像”为标准的评价观,从三方面对作品评价:文化认知方面,是否可以表达出作品中的民间语境(比如剪纸中倒过来写“福”字,是喜迎福气之意);动手操作方面,能否掌握技术(比如在蜡染中是否能控制其染色范围等);创新能力方面,肯定学生个性化创意,即使是泥塑的小动物与传统的造型有很大不同,但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即可。
结语
今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民间艺术的方式,仍然要坚持“在传统中创新”,即传统文化的形式特色、艺术魅力,要守住传统,切忌把民间艺术当成娱乐素材解读。守住传统,还要现代创新,现代教育的方式可以让民间艺术的魅力在青少年的童心面前焕发出新的生机。传统的过程,从来就不需要单纯的重复,而是在复制中不断革新和创新,小学生剪下的第一张纸片,听完民间故事会心的一笑,是传统文化的种子已悄然播下——这也许就是美术教育在传统与现代语言中所能够达到的最美境界。
参考文献:
[1] 杨元斌 .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策略[J]. 教师 ,2025,(14):113-115.
[2] 孙小飞 . 基于审美品质和审美能力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5,(05):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