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观察与指导策略探究
徐艳
牡丹江市幼儿教育中心 157000
一、引言
自主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环境中,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伙伴和游戏方式的活动。在自主游戏中,幼儿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跷跷板作为一种常见的民间游戏,深受幼儿喜爱。本研究以金诺、曹沫祁和曹浠月等幼儿的跷跷板研发过程为案例,深入分析幼儿在这一自主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旨在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幼儿跷跷板游戏的起源与初步探索
(一)游戏的起源
自主游戏时间开始了,孩子们便拿着木板和各种材料开始了他们的游戏之旅。金诺、曹沫祁和曹浠月三人最初将木板靠在斜坡上玩滑滑梯,三人依次从木板上缓缓滑下,玩得不亦乐乎。两分钟后,曹浠月感到些许疲惫,将木板放在轮胎上,随后坐在木板的一端,意外发现木板被撬得高高的。此时金诺跑过来和她坐在一起,两人却随着木板从轮胎上掉了下来。这一意外情况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曹浠月说道:“这个不对,我们还是重新搭一下吧!”她发现木板在翘起来的时候会向一面倾斜,于是坐到了木板的另一头,两人一个趴在木板上,一个站在木板上摇了起来,发现木板可以一上一下地晃动,由此开启了对“跷跷板”玩法的探索之旅。

(二)初步探索中的发现
在初步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尝试不同的玩法,对木板的特性有了新的认识。曹浠月将木板放在轮胎上的尝试,虽然最初出现了木板掉落的情况,但却让孩子们发现了木板可以借助支撑物实现上下晃动的特性。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感受到了木板两端重量变化对木板状态的影响,为后续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基础。曹浠月所说的“我们可以像小鸟一样一会呆在地上,一会飞向天空”,不仅体现了她在游戏中的愉悦感受,也反映出孩子们对跷跷板游戏的喜爱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关于“跷跷板”平衡问题的讨论与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在跷跷板游戏的深入进行中,孩子们察觉到跷跷板老是不能维持平衡,这一问题成为了他们探索的焦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决定身体力行,用不一样的方式站在跷跷板上,探寻维持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二)多样化的探索过程
1. 横向移动探索
游戏开始后,金诺和曹沫祁站在木板上,横着向两边移动。金诺挪动得很迅速,曹沫祁则卷曲着小小的身体慎行慎微地缓缓移动。尽管木板有些微弱地摇晃,但基本保持平衡。此时,曹浠月后退一步仔细观察,突然大喊:“停!”随后一跃上前扶住了木板,木板立马静止并保持平衡。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横向移动身体,初步感受身体位置变化对木板平衡的影响。金诺的快速移动和曹沫祁的缓慢移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却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木板的平衡,这让孩子们意识到不同的移动方式可能会对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
2. 从中点向两端移动探索
曹沫祁提议换种方法试试,于是他们从中点开始背对着背朝木板两端走,不过几秒,两人皆走到了外缘,木板基本保持平衡。这一尝试让孩子们发现,从同一个起点向两端移动相同的距离,可能更容易维持木板的平衡,这是他们对距离与平衡关系的初步感知。
3. 中间站人探索
通过屡次实验,孩子们最终觉得在木板之中站一个人是帮助跷跷板保持平衡的最好方法。根据几次尝试的实际情况,他们调整了位置,曹沫祁站到中间,金诺和曹浠月从中心横着向两边移动,平稳到达边缘后,一上一下地玩了起来。结束时,曹沫祁朝后跳了下去,金诺和曹浠月又小心翼翼地往中间挪动,在这过程中木板依然可以维持平衡,测试成功,他们喜上眉梢。这一探索结果表明,孩子们已经能够意识到中间的支撑力量对平衡的重要性,通过中间站人来调节木板两端的重量差异,从而实现平衡。

经过不断尝试,跷跷板回到最初的样子,大家一致觉得这样最稳固。
(三)人数变化下的游戏探索
随着游戏的深入,参与游戏的人数逐渐增多,孩子们对怎样将对方翘起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数的变化让游戏产生了竞争意味,他们不断地改变人数,改变两边的重量。例如,当人数为 3:3 时,孩子们会观察木板的状态,感受两边重量相等时的平衡状态;当人数比例发生变化时,他们又会探究重量差异对木板倾斜方向和程度的影响。这一过程是孩子们初步感知重力、重心等物理原理的宝贵经验,同时也让他们对数量对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涉及到了数学中的比例概念。

四、幼儿在跷跷板研发过程中的发展价值
(一)探究能力的发展
以幼儿自主发起的跷跷板游戏,蕴含着丰富的发展价值。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了自行独立探究、讨论、捕捉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机会。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都来自于自然产生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幼儿之间合作探究,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初阶探索本事得到了开展,他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尝试多种解决方法,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探索跷跷板平衡的过程中,孩子们尝试了横向移动、从中点向两端移动、中间站人等多种方法,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探究过程,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让他们对平衡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1. 运动能力的提升
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运动性的游戏经验,通过不断地在木板上移动、保持平衡,他们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横向移动、从中点向两端移动等过程中,幼儿需要控制自己的身体姿势和动作幅度,以维持自身和木板的平衡,这对他们的身体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长期的练习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运动协调性。
2. 认知能力的提升
幼儿在游戏中对重心的平衡、人数对比等涉及物理、数学的原理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到物体的重心位置会影响平衡,重量和距离的变化也会对平衡产生影响。同时,在改变人数比例的过程中,幼儿对数量关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3. 社交能力的提升
幼儿的交往能力和组织安排能力在游戏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相互沟通、协商,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和探索方法。例如,曹沫祁提议换种方法试试,体现了他的组织能力;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一起讨论解决办法,展现了良好的交往能力。通过合作完成游戏任务,幼儿学会了分享、互助和尊重他人,收获了更多的友谊。
五、教师在幼儿跷跷板研发过程中的角色与策略
(一)不干扰幼儿的探究活动,注重引导与鼓励
完成一件事需要足够的耐心与坚持,如果幼儿在组装轮胎时就放弃了,就不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不会收获更多的友谊。教师不要干扰他们的探究活动,而是要引导幼儿,鼓励幼儿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幼儿的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索。当幼儿遇到挫折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静观其变,促进幼儿深入思考
有效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让幼儿的学习向纵深发展,需要教师懂得大胆支持而不干涉幼儿的自行探究。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不要着急地去干预,而是要静观其变。孩子能根据游戏的需要进行调整,每次调整的背后都折射出他们深入的思考。例如,在孩子们探索跷跷板平衡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平衡的原理和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和发现。孩子们在不断调整位置和人数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平衡的奥秘,这种通过自身思考获得的知识比教师直接传授的知识更加深刻和牢固。
(三)关注需求,给予幼儿引导和支持
在游戏中,教师需要跟着幼儿的步伐进行不断的观察,并以欣赏的态度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和想法,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验证、操作、探究和调整。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引导,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当孩子们对人数变化与平衡的关系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如“如果这边多一个人,木板会怎么样呢?”“怎样才能让木板重新平衡呢?”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幼儿的思考欲望,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跷跷板作为经典的民间游戏,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对儿童成长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幼儿跷跷板研发过程的分析发现,幼儿自主发起的跷跷板游戏蕴含着丰富的发展价值。促进身体发展、培养社交与合作意识、启蒙认知与思维、带来情绪和心理愉悦。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探究能力、运动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不干扰幼儿探究、静观其变、关注需求并给予适当引导和支持等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二)展望
未来的幼儿教育中,应更加重视幼儿的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空间。教师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同时,也可以将更多的民间游戏引入幼儿教育中,让幼儿在感受民间文化魅力的同时,获得全面的发展。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探讨不同年龄段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表现和发展特点,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 儿童心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
[3] 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 王春燕. 幼儿园游戏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 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