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微探
周亚萍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 浙江杭州 311201
摘要: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尤其是作文指导,理应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然而,当前的高中作文指导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写作技能上停滞不前,甚至出现退化。在学生作文兴趣的培育上,高一和高二承担了主要任务,而高三则更应着重于提升作文指导的实际成效。鉴于此,本文试图对高三作文指导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三作文指导;实际成效;特点分析
引言:
高三年级的教育工作者经常面临一种棘手的情况:学生在高一和高二时期,作文展示出多样化的风格,甚至不时带来惊喜;然而进入高三后,多数学生的作文不是显得平淡无味,就是完全偏离主题。探究这种现象的原因,那些写出平淡之作的学生常常是因为对写作缺乏热情,日常不注重素材的积累,写作时也不够深入思考,长此以往便陷入了创作的困境;至于那些跑题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起初都是出于积极心态,希望借由“创新”在考试作文中脱颖而出,却忽视了创新必须建立在遵循写作基本规则的基础上,结果导致了偏离。面对这些问题,高三的语文老师们对于提升作文教学效果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一、高三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重要性
在高考这人生的重大关头,写作教学不仅是语文课的一大片领地,也是展示学生心智、文化、品行及人文积淀的最重要窗口。正因为其作文占总分六成(以全国卷为例),这是最为差异性的一个板块,在高三写作教学的任务就是冲刺时刻给学生添一份力。所以,探索好的写作教学方法不是技术的改造,它的辐射性广而深。
考试中高考作文评阅的四要素——题意正确判断、立意深刻透彻、文章结构完整、语言表达流畅,就像是一个细而严的漏筛,一项研究表明,由于题意理解失误所造成的初始档次损失占比达整体作文分数减少的42.7%(根据某市高校高考作文卷评卷数据分析),而且由于立意肤浅引发分数减少可达到10档或更多。因此,需设计出针对性的阅读能力训练模式,运用思维导图解读题目词项,并采用“金三问”(即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了?)方式深入思维阐述主题,以保证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从技能提升来看,高三年级的写作教育是思维成长的一个“炼金石”。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三年年级学生处于形式推理的思维发展阶段,能够考虑假设性问题和从多个视角看待问题。高效的教法可以激活思维的这种潜在能力,通过“观点金字塔”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文化坐标体系”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这项研究在一个有名的高中的试验数据表明,在思维可视化教法之后,学生对论点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63%,逻辑错误降低了48%。
就教育根本价值而言,课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谈”。学生写“妈妈凌晨四点半起床做饭”“关于人工智能要不要做决定,这是价值观问题”(《平凡中的光芒》《科技与人文》两个单元),都是学生的精神底座和生命人格发展的外化和真实记录。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艺术,我们需要开发一种“生活—阅读—写作”的转换引擎,以“微写作日记”(做个人经历的积累)、以“经典重读计划”(做文化的参照)作为文化的发动机,让我们的写作课堂成为一种人格培养的精神母乳场。
二、高三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素材积累要讲方向
著名文人陆游在教育子女时提出:“若真欲通诗,修炼在诗之外。”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作文创作,想要撰写出优秀的作文,必须在文字之外下足功夫,即要充分积累各类素材。高三的语文教师们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不懈地、乐在其中地向学生提供着丰富的素材。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要么没有时间去阅读这些素材,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因此,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素材的数量,而在于学生如何进行素材的积累以及他们需要积累何种类型的素材。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每年一度、由专家团队精心挑选、旨在评估学生作文能力的高考作文题目,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实际上,不论是针对特定话题的论述,还是展现独立思考能力的创作,都是高中生应具备的作文技能。在高三的作文教学中,应当以此为目标,首先在素材积累上给予学生具体的引导:
(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从书籍中搜集和提炼素材
阅读是文字创作的源泉,让学生穿梭于不同时代的文学与艺术宝库,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由此从书中吸取创作的灵感便成为一条便捷之路。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的丰富资源有待发掘,我们的任务首当其冲是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素材进行分类整理。进而,进一步通过课外阅读来注入新的活力。目前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刊物包括:《读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书屋》、《美文·少年版》、《散文》、《杂文选刊》以及余秋雨和周国平的部分著作等。基于广泛阅读的前提下,要懂得巧妙选取素材。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鼓励他们在日常写作练习中根据具体情境有目的地运用这些材料,逐步将之转化为个人的知识积累,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有着显著的帮助。
(三)指导学生充实个人生活体验以积累素材
第二个命题方向的特征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然而,这样的天地要求学生必须拥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情感体验,方能彰显个性。知名文学家刘绍棠曾以一个生动的比喻阐述创作心得——在熟悉的土地上耕作,自家的田地。因此,教师需在此环节上巧妙指导,引导学生理解,要想撰写出优秀的作文,不仅需要书中的间接经验作为素材,更需积累直接且有个性的心灵体验。当心灵的窗户被推开,贴近生活的本真,便能在每一处发现感悟与素材。社会的变迁、家庭琐事、邻里温情、校园百态、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均可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孕育出美丽的篇章。只有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丰富各类写作素材,培育他们的情感感知力和文化洞察力,他们才能在作文的世界中自由飞翔。然而,近年来,高考作文中滥用华丽辞藻,堆砌古人典故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流弊。一旦作文变成了单纯的文字搭建游戏,缺乏了原创的思想,其价值也就随之丧失了。
(四)作文评价要抓典型
文章评审对于提升写作技能至关重要,涵盖了修订、点评与改进三个相互关联的步骤,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被忽视;迅速且精确地向学生反馈问题,有助于他们确立清晰的改进方向,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然而,目前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常规做法导致作文批改的周期延长至两周以上,这造成了一种负面循环:批改延迟导致评价标准前后不一;标准不一使得点评可能与实际存在的问题产生偏差;点评若脱离具体问题,只能是泛泛而谈,进而使得改进失去实际操作意义……此类作文评价方式无法及时、精确地揭示并解决写作中的问题,早已失去了其实际作用。在高三这一关键时期,面对时间的紧迫性,提升写作教学效率刻不容缓,不能每次评价都墨守成规,务必凸显关键点:
1.在批改时凸显关键问题
在详细批改之前,先行对全部作文进行概览,根据文章质量、主题或者篇章结构等因素,将其粗略归为几个类别,再分别对这些类别进行细致的批改工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防止因时间跨度较长导致的评分标准不一致,更关键的是,能够确保每一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无论是出色的还是存在问题的)都能被精确筛选出来,便于讲评时拥有典范的文本,让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有所借鉴。
文章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其结构、语言和思想内容这三个核心要素。然而在批改时,不必每一次都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可以选择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或是反复出现的特定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批改,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反馈信息传达给学生。这样的做法目标明确,能够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保证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讲评时突出典型案例
每位学生的写作能力各有所异,面临的问题也千差万别,统一进行的作文点评往往会使个别问题泛化,或遗漏关键性问题。教师通常只是引导学生,却未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各自的作文难题,教师需深入探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他们的作文能力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个性化的学生作文档案是一种有效途径。所谓作文档案,就是记录学生每次写作表现的一种文档,它能够全面展现学生的写作状况及其进步过程。档案主要包括话题、评分以及优劣分析三部分。虽然单次作文的评分是固定的,但学生的写作技能是动态发展的。通过作文档案,我们可以清晰把握班级整体及每位学生的主要问题。一旦识别出典型问题,便可针对性地解决。针对班级普遍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的作文评讲课进行指导,这种针对性的讲评,与无差别的泛泛点评相比,将更加高效。至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则适宜采用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更放松,能更开放地表达自己的困惑,从而有助于教师准确发现作文问题的根源,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结束语:
对学生作文教育提质增效的探索和实践,是重新界定和构建写作的本质的过程。在把“材料积累”从简单积累转换为构建思维框架的基础上,我们把“深度阅读”从应考策略转换为建造心魂空间的手段;把“个性经历”从人生中的琐事转换为参悟生命的基础。至此,我们的学生作文教育已经超越了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训练模式,实现了激发思想生命力、构筑完人人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惠忠.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1(5):30-33.
[2]喻冬燕.以创新理念引领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提升[J].文理导航,2015(4):10-10.
[3]万顺.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养成[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3(12):68-69.
[4]郭雅芬.浅析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9(9):118-118.
[5]钱福英,何桂仙.发挥主体作用,改进作文教学——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2(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