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探索
张凤娟 刘宏洋 赵晓妍 田成民 付天雷
黑龙江科技大学150027
一、修订教学大纲,确保思政教育有机融入
在修订《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时,应遵循“如盐化水”的原则,即在不减少原有专业内容的前提下,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教学中。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保证专业内容不减少:“电力电子技术学”是一门以“电能转换与控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所以,在修改教学大纲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专业课的核心内容不能被弱化,不能因为引入思政教育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
恰当引入思政元素:思政元素的引入应与课程内容相适应,不能生硬插入。例如,在介绍整流电路的设计时,可通过中国特高压传输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科技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导入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也要避免过分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现知识与价值的融合:在教学大纲中,应明确将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例如在新能源科技的教学中,可将个人责任与保护环境责任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
二、修订德育目标,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德育目标应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体包括:
强化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比如,在介绍功率器件的选择时,可通过一些“卡脖子”的实例事件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培养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观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注重集体的利益意识。比如,在“三相逆变并网试验”中,利用虚拟模拟的方法,将碳排放的数据呈现给同学们,使他们积极地将环保利益融入到工艺的优化之中。
增强大局意识与集体观念:在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协作、项目驱动等方法,指导学生注重集体利益与社会责任。如在《变频调速系统的控制技术》课程中,通过创设冲突情境,使学生在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寻求平衡点。
三、挖掘思政元素,提升教学效果
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具体方法包括:
结合技术发展史,弘扬科学家精神:在阐述其某技术发展史的同时,也可将其与科学家们的奋斗经历联系起来,以此来促进科学家的精神。比如,在介绍整流电路的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半波整流到全波桥整流过程中的技术进展,并着重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民族的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在“新能源技术中的环保责任”教学中,可以结合光伏逆变器效率优化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效益,增强社会责任观。
四、教学案例设计,实现思政与专业融合
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教师应通过具体案例设计,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
案例1 :虚拟仿真实验中的生态责任意识培养
在“三相逆变器并网实验”模块中,增设“碳排放可视化分析”功能。学生结合我国 2030 年单位 GDP 碳减排目标进行动态比对。这一设计促使学生在技术参数优化中主动考量环境效益。
案例2 :企业研学中的家国情怀激发
依托继续教育学院与某特高压换流站共建的实践基地。在讲解换流阀 IGBT芯片国产化进程时,教师重点剖析了 2018 年前后进口芯片价格暴降的“中国效应”——中车时代电气公司和比亚迪公司打破了这一技术封锁,逼得外国制造商放弃了“暴利”的价格策略。这一“技术突破—行业对抗—国家获益”的生动事例,让参与电力设备维护专业的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案例3 :伦理思辨工作坊:技术应用的边界探索
课程增设“电力电子工程师伦理决策”情景模拟环节。例如,在“变频器电磁干扰 (EMI) 抑制技术”教学中,设置矛盾场景:某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拟采用不符合行业标准的 EMI 滤波器,作为项目负责人应如何抉择?透过角色扮演、利益相关者剖析等互动式的方式,让参加者在技术可行性、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
五、教学成果调查,验证思政融合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追踪了 10 个毕业班的学生。结果发现,课程思政有助于建构科技道德观念架构,以社会为导向的技术方案采纳率为 58% 。这些量化结果印证了思政融合对学生成人学习者职业行为的重塑效应,实现了从“熟练操作者”到“责任工程师”的角色进阶。
六、课程思政的未来发展方向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未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思政建设应进一步遵循“如盐化水”的原则,通过技术演进史、工程实践案例与伦理议题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同时,应更加关注继续教育场景下的学习者需求,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社会担当的新工科人才。
总结: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思政建设,不仅是对专业课程的补充,更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修订教学大纲、设定德育目标、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教学案例和开展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对课程思政进行更深入的改革,使其更好地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师曼 . 论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34):141-142.
[2] 高宁 , 宋晓娜 , 李沛 . 开放式电子工程训练教学实践与研究 [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21):144-145.
[3] 王宏华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0,32(0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