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多种污染物的条件优化与干扰消除研究
肖娜
新疆新环监测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污染物时,测定条件如流动相组成、流速、柱温等会影响结果,同时存在基体离子和共存物质等干扰。优化测定条件,包括调整流动相体系、确定合适流速和柱温,采取前处理及添加掩蔽剂等干扰消除措施,可显著提升分析准确性和灵敏度。某城市饮用水源地案例表明,优化和消除干扰后,污染物测定峰形更好,回收率合理。未来需探索更优条件和新干扰消除方法,拓展其在复杂水样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离子色谱法;水中污染物;条件优化;干扰消除
引言:
水质安全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紧密相连,准确测定水中污染物至关重要。离子色谱法可同时测定多种污染物,但实际应用中,测定条件的差异和各类干扰因素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流动相、柱温等条件不当,以及基体离子、共存物质干扰等问题突出。对离子色谱法的测定条件优化和干扰消除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其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效能,保障水质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一、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污染物面临的条件与干扰问题
离子色谱法在测定水中污染物时,测定条件对分析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在流动相方面,其组成成分的选择至关重要。不同的流动相组成会影响离子的分离效果,例如,流动相的酸碱度会改变离子的存在形态,进而影响其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和分离度。若流动相的酸碱度不合适,可能导致某些污染物离子无法有效分离,从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流动相的流速也不容忽视。流速过快,会使离子在色谱柱中停留时间过短,分离效果不佳;流速过慢,则会延长分析时间,降低分析效率。柱温也是影响离子色谱法测定的一个关键条件。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离子在色谱柱中的扩散速度和分配系数。
当柱温过高时,离子的扩散速度加快,可能导致峰展宽,降低分离度;而柱温过低,又会使分析时间延长,且可能影响某些离子的保留行为。除了测定条件外,干扰问题也给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污染物带来挑战。基体离子干扰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水中通常含有大量的常见离子,如钠离子等,这些基体离子的存在可能会与目标污染物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目标离子在色谱柱中的保留和分离。
当目标污染物离子与基体离子的性质相近时,它们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可能会非常接近,导致无法准确区分和测定目标污染物。共存物质干扰同样不可小觑。水中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物质,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从而影响目标污染物的测定。某些有机物质可能会与目标离子形成络合物,改变目标离子的性质和行为,使得其在离子色谱分析中无法准确测定[1]。这些条件和干扰问题的存在,使得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污染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十分必要。
二、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污染物的条件优化及干扰消除措施
在流动相的优化方面,需综合考虑其组成、浓度以及流速等因素。对于流动相组成,根据不同的目标污染物,应合理选择合适的离子对试剂和缓冲溶液。比如对于某些阴离子污染物的测定,选择特定的碳酸盐-碳酸氢盐体系作为流动相,通过精确调整两者的比例,能够有效改善离子的分离效果。在浓度上,适当提高流动相浓度可加快离子的迁移速度,但过高的浓度可能会导致色谱柱的压力增大,影响柱寿命,因此需要在实验中不断摸索出最佳浓度值。而流速的优化则需在保证分离度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分析速度,一般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速的梯度测试,以确定最佳流速。
柱温的优化同样重要。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柱温下目标污染物的保留时间和峰形,绘制相关曲线,从而确定最佳柱温。合适的柱温能够使离子在色谱柱中以最佳的状态分离,减少峰展宽,提高灵敏度。针对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污染物时面临的干扰问题,也需采取有效的消除措施。对于基体离子干扰,可采用前处理方法,如通过固相萃取技术,选择合适的固相萃取柱,将水样中的基体离子与目标污染物进行分离。还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对基体离子进行吸附,降低其在样品中的浓度,从而减少对目标污染物测定的影响[2]。对于共存物质干扰,可添加合适的掩蔽剂。掩蔽剂能够与干扰物质发生特异性反应,使其失去对目标污染物测定的干扰能力。在添加掩蔽剂时,需要准确控制其用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测定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条件优化和干扰消除措施,能够显著提高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污染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是不同条件下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某污染物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等相关数据。见表1.
三、离子色谱法优化条件及消除干扰后的效果评估
离子色谱法在经过对测定条件的优化以及干扰消除措施的实施后,对其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是验证方法有效性的关键环节[3]。以下通过一个具体的国内水质监测案例来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某城市的一处重要饮用水源地,长期以来受到周边工业活动的潜在影响,水中污染物的准确测定对于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至关重要。相关监测部门采用离子色谱法对该水源地水样中的多种污染物进行测定。在初始阶段,未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且未采取干扰消除措施时,离子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水样中硫酸根离子的保留时间为 22.2 分钟,峰面积为 850 mAU·s,氯离子的保留时间为6.5 分钟,峰面积为 920 mAU·s。然而,由于水中存在大量的钠离子等基体离子以及一些未知的共存有机物质,导致测定结果存在较大偏差,且峰形出现拖尾和重叠现象,难以准确确定各污染物的含量。
监测部门对离子色谱法的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流动相方面,将原来的简单体系更换为经过精确配比的碳酸盐-碳酸氢盐缓冲体系,流动相流速调整为 1.0 mL/min,柱温设定为 45℃。针对基体离子干扰,采用了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对水样进行前处理,有效去除了大量的钠离子等干扰离子;对于共存有机物质干扰,添加了适量的掩蔽剂,使其与干扰物质充分反应[4]。再次对该水源地水样进行离子色谱分析,优化条件及消除干扰后,硫酸根离子的保留时间变为 24.5 分钟,峰面积为 1080 mAU·s,峰形对称尖锐;氯离子的保留时间为 8.8 分钟,峰面积为 1100 mAU·s,分离效果显著提升。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采用了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将已知浓度的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标准溶液加入到处理后的水样中,回收率分别达到了 95%和 98%,均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通过对该饮用水源地水样的分析可以看出,经过对离子色谱法测定条件的优化以及干扰消除措施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能够准确测定水样中污染物的含量,为该水源地的水质评估和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也充分证明了离子色谱法在优化条件和消除干扰后的良好应用效果。
结语:
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污染物时,测定条件和干扰因素会影响结果准确性。通过优化流动相组成、流速、柱温等条件,采取固相萃取、添加掩蔽剂等干扰消除措施,能显著提升分析效果,如某城市饮用水源地案例所示。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实现较准确测定。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更优条件与干扰消除新方法,拓展其对更多复杂水样中污染物的测定,不断提高离子色谱法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应用水平,为保障水质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苗俊.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的比对分析[J].山西化工,2024,44(10):89-90+104.
[2]王芳.硝酸银滴定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氯化物的比对分析[J].山西化工,2024,44(04):100-101.
[3]刘新庆,王雅楠.离子选择电极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氟化物的比较研究[J].环境卫生学杂志,2022,12(11):821-824.
[4]刘静静,边振涛,侯雪,等.一种改进的测定水中硫酸盐的分光光度法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21,47(07):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