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的实践探索

作者

赵传呈 孙晶洁 安晓娟

乌海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农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0 引言

小麦在我国农业领域占据显著位置,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加上气候变化影响,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有了多样化与复杂化趋势。如今,大众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持续走高,这为小麦病虫害防治设定了更高标准,所以,加强针对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上的不懈探索,是保障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必要举措,既能使粮食供应趋于稳定,满足民众的粮食需求,也有利于推动农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循环,达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1 小麦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1.1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包含条锈病、叶锈病以及秆锈病。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它的孢子堆会在叶片上顺着叶脉排列成较为明显的条斑,这些条斑病的颜色通常呈现为黄色至枯黄色。叶锈病的孢子堆以分散或者密集的状态分布在叶片之上,呈现红褐色,此颜色相比条锈病稍淡。秆锈病的孢子则分散生长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之上,为橘红色且孢子堆尺寸较大。小麦锈病有着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它会严重削弱小麦植株的光合作用以及营养吸收功能,进而致使叶片枯萎、植株早衰,最终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会令小麦出现减产乃至绝收的情况。

1.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从苗期一直到成株期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主要对叶片产生危害,病情严重时还会危及叶鞘、茎秆以及穗部,该病病菌凭借气流来进行传播,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孢子落到小麦植株表面后就会萌发并侵入。刚开始时叶片上会出现白色的霉斑,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这些霉斑会逐步扩大,直至覆盖叶片表面,从而对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形成阻碍,使叶片发黄并最终枯死。除此之外,病菌在不断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还会消耗小麦植株的养分,这将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穗小粒少以及千粒重降低等情况发生,进而造成小麦的产量下降。

1.3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以刺吸式口器插入小麦的茎、叶和穗部组织吸食植株汁液,在取食过程中蚜虫会分泌唾液,唾液中的酶能破坏植物组织细胞结构,让小麦正常生理代谢受影响并出现叶片发黄、卷曲等症状,严重时会致整株小麦枯萎死亡[1]。另外蚜虫大量繁殖还会阻碍小麦植株生长使其发育不良,让分蘖减少且穗粒数降低,同时蚜虫还能传播多种小麦病毒病,加重对小麦危害并加剧产量和品质损失。

1.4 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主要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为害,幼虫潜伏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会使麦粒干瘪、空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商品性。成虫期的吸浆虫会在麦株上爬行且啃食幼嫩组织形成伤口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具隐蔽性,为害初期往往难以察觉,一旦发现时常已造成严重损失所以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

2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1 小麦锈病综合防控策略

小麦锈病防控要从种植源头开始,抗病品种的选用是防控的基础。小麦种植前,可用三唑酮等高效种衣剂按种子重量 0.03%~0.04% 比例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处理。播种时,需要依据品种特性与土壤肥力确定合理密植程度,将每亩基本苗数控制在 12-15 万株范围内,以此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在小麦生长期间,一旦病叶率达到 5%~10% 即病害发生初期,就应及时将三唑酮、烯唑醇等杀菌剂稀释 1500-2000 倍液,均匀喷雾于叶片正反两面,每亩用药液量约 50-60 千克,而且每隔 10~15 天就要喷施一次,需要连续防治 2~3 次。同时田间管理也不能忽视,增施磷钾肥能促进小麦植株健壮生长增强其抗病能力,应在抽穗至灌浆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微肥,每隔 7~10 天喷施一次,共喷施 2~3 次。

2.2 小麦白粉病绿色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为小麦白粉病防治奠定基础,可以推广的“抗粉麦 1 号”品种。春季小麦返青期,需要集中清除田间杂草以降低病原菌基数。当白粉病病株率达 5%~10% 发病初期,应运用生物农药多抗霉素稀释 1000-1500 倍液,均匀喷雾于小麦叶片来防治,每亩用药液量控制在40-50 千克,并且每隔 7~10 天喷施一次,要连续使用 2~3 次 [2]。防治时可以利用物理方法,利用害虫趋光性在田间每 20~30 亩设置一盏诱虫灯就能诱杀携带病菌的害虫,减少病害传播。到了灌浆期,为防倒伏可喷施甲基硫菌灵等广谱性杀菌剂,每亩用药液量50-60 千克,且间隔 15~20 天喷施一次。

2.3 小麦蚜虫生态防治方案

农民可在田间设置黄色粘虫板来诱蚜,每亩需要悬挂 20~30 张,高度要与小麦植株齐平。另外,还可利用蚜虫天敌,如七星瓢虫、草蛉等,在蚜虫发生初期按蚜虫与天敌 100-200:1 的比例投放,能有效控制蚜虫种群扩张。而到了蚜虫发生盛期,要运用 50% 抗蚜威乳油 1000-1500 倍液,或者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00-2000 倍液喷雾防治,重点喷施小麦心叶、叶片背面及茎部,每亩用药液量为 40-50 千克,需要隔 7~10 天喷施一次并连续防治 2~3 次。同时农民要合理灌溉,在小麦生长关键期需要将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70%~80% ,以此抑制蚜虫繁殖。

2.4 小麦吸浆虫精准防控计划

越冬期时,在小麦田间土壤冻融交替时,利用石硫合剂对麦田及周边环境进行一番消毒处理,可消灭越冬虫卵。在小麦拔节期,农民每亩需要运用 3%甲维盐颗粒剂 2-3 千克,结合浇水施入麦株基部以诱杀吸浆虫幼虫。到了抽穗至灌浆期,要采用高杆喷雾器,运用 40% 辛硫磷乳油 1000-1500 倍液,着重喷施麦穗部位,且每亩用药液量达 50-60 千克,能有效防治吸浆虫成虫产卵及幼虫危害。也可利用吸浆虫的趋化性,在田间设置性诱芯,每亩设置 3~4 个诱捕点来诱捕成虫,降低田间虫口密度,配合以上药剂防治措施,可将吸浆虫危害损失控制在 5% 以内 [3]。

3 结语

在不断推进当下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已收获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当前环保理念广泛深入人心且科技也迅猛发展,所以小麦病虫害防治要朝着绿色、精准、高效的方向大步迈进。随着该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小麦的产量以及品质也自然会得到有力的保障,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也势必会逐渐减少,由此环境污染的程度也会相应下降,同时还将有力推动小麦种植产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强有力支持并助力农业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李跃,刘万才,赵中华 .2022 年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及对策思考 [J]. 我国植保导刊,2023,43(1):52-54,92.

[2] 郭侠斌 . 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 [J]. 种子科技,2023,41(2):27-29.

[3] 李蕊. 小麦的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 农村实用技术,2023(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