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试论档案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作者

王红

吉林省洮南市审计中心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审计环境正发生根本性变化:审计对象从传统纸质账簿转向海量电子数据,审计范围从单一财务领域拓展至业务全流程,审计时效要求从事后监督升级为实时预警。在此背景下,档案作为审计工作的原始依据和核心载体,其管理水平直接制约着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存在的检索效率低下、数据孤岛严重、标准不一等问题,已难以适应现代审计工作对数据时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需求。据审计署 2024 年发布的《全国审计工作发展报告》显示,采用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审计项目,平均工作周期缩短 42% ,问题检出率提升 37% ,充分印证了档案管理革新对审计工作的赋能效应。因此,深入探究档案管理信息化与规范化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价值,既是破解当前审计实践困境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国家审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在审计工作中的赋能作用

(一)重构审计数据获取模式

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耗费 30%-40% 的工作时间用于档案查阅,尤其是跨地区审计项目常面临 " 千里调档 " 的困境。信息化管理通过构建统一的档案数据中台,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践显示,其部署的云端档案系统使异地审计项目的资料调取时间从平均 3 天缩短至 2 小时,且支持多终端同步查阅。更重要的是,信息化系统可实现审计数据的实时更新,如对银行流水、发票数据等动态档案的自动抓取,使审计人员能及时发现最新的异常交易,这在查处某上市公司的关联方资金占用案中发挥关键作用——系统自动预警的连续多笔大额异常转账记录,成为锁定违规事实的直接证据。

(二)提升审计数据分析效能

面对 PB 级的审计数据,传统人工分析已力不从心。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集成的数据分析工具,为审计工作提供了 " 智慧大脑 "。通过预设的审计模型(如杜邦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系统可自动识别数据异常,如某省医保基金审计中,档案系统通过比对参保人员的就医记录与药品库存档案,快速筛查出 12家涉嫌套取医保资金的医疗机构,而相同工作量在传统模式下需30 人天完成。

(三)强化审计风险动态防控

信息化管理构建了审计全流程的风险防控闭环。在事前预防阶段,系统可自动校验档案的完整性,如某企业审计中发现 37 份重要合同缺失签约日期,经追溯确认为经办人员漏填,及时避免了法律风险;在事中监控阶段,操作日志功能记录所有档案访问行为,某审计组发现有人员试图删除某笔大额支出凭证,及时拦截并查明为财务人员的违规操作;在事后追溯阶段,系统保留的历史版本可还原档案修改轨迹,某离任审计中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薪酬档案,发现被审计人在离职前突击调整薪酬的违规事实。这种全链条风险防控,使审计风险发生率降低60% 以上。

二、当前档案管理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认知层面的短视化倾向

部分单位对档案管理的战略价值认识不足,将其视为 " 辅助性工作 " 而非" 核心竞争力 "。某地级市审计局的调研显示, 65% 的被审计单位未将档案管理纳入年度重点工作, 78% 的企业认为 " 只要档案不丢失就行 "。这种认知导致投入严重不足:某县审计局的档案系统仍停留在2010 年的技术水平,无法兼容新的电子发票格式;某上市公司每年用于档案管理的费用仅占审计总费用的3%,远低于国际平均的 8% 。更严重的是,一些单位为降低成本,甚至放弃档案规范化要求,如某民营企业将不同年份的会计凭证混装存档,导致审计时无法准确追溯业务轨迹。

(二)人才层面的结构性短缺

档案管理需要既懂审计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人才队伍存在明显短板。某省审计系统的统计显示,仅 12% 的档案管理人员同时具备审计师资格与信息技术中级以上证书;在企业端,这一比例更低至 5%。人才短缺导致三大问题:一是系统应用浅表化,某央企虽采购了先进的档案管理系统,但因操作人员不会使用数据分析功能,仅用于简单存储;二是标准执行碎片化,某会计师事务所因档案人员不熟悉《审计档案编研规范》,整理的档案存在目录混乱、附件不全等问题;三是安全防护被动化,多数单位的档案安全依赖 IT部门,缺乏既懂审计风险又懂网络安全的专业人才,难以应对定向攻击。

三、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与规范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顶层设计体系

应从战略高度规划档案管理建设,形成 " 制度 - 技术 - 资源 " 协同推进的格局。在制度层面,建议审计署牵头制定《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条例》,明确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管理标准与责任划分;在技术层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审计档案数据标准,推广 XML 格式作为档案交换通用格式,确保不同系统间的兼容性;在资源层面,将档案管理经费纳入审计预算刚性支出,规定企业档案管理投入不低于审计费用的 6%,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贫困地区审计机关的系统升级。某省的试点经验表明,这种顶层设计可使档案管理的投入产出比提升 40% 。

(二)打造阶梯式人才培育机制

针对人才短板,需构建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基础层开展全员轮训,将《档案管理基础规范》《电子档案安全防护》等课程纳入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必修内容;骨干层实施" 双师培养计划",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审计师与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的联合培训,某央企通过该计划使复合型人才占比从 8% 提升至 25% ;专家层建立智库支持,聘请档案学、信息技术、审计实务领域的专家组成顾问团,为重大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三)建立动态安全防护网络

构建 " 技术防护 + 制度约束 + 应急响应 " 的立体安全体系。技术上采用 "零信任 " 架构,对档案访问实行 " 身份认证 + 权限粒度控制 + 操作审计 " 三重验证,推广量子加密技术保障传输安全;制度上制定《审计档案安全管理规范》,明确数据分级标准(如将涉密档案、敏感档案、普通档案分类管控),建立 "双人双锁 " 的电子档案保管制度;应急上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每季度进行数据备份恢复测试,某审计机关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应对了勒索病毒攻击,未造成数据丢失。

总之,档案管理信息化与规范化是现代审计工作的 " 一体两翼 ",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更能强化审计监督的精准性与权威性。当前,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必须破除认知误区,加大资源投入,着力解决人才短缺、安全薄弱等突出问题。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顶层设计、打造阶梯式人才培育机制、建立动态安全防护网络,推动档案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为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档案管理将向更加智能、更加规范、更加安全的方向演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审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