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不同播期对春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作者

杨莉

江油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省绵阳市 621700

1、引言

春小麦作为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剧,合理选择播期成为提升春小麦产量的关键技术环节。研究表明,不同播期显著影响春小麦的生育进程、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要素。然而,关于播期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尤其在特定区域内的最佳播期选择上缺乏明确指导。本研究通过设置早播、适期播种和晚播三个处理,分析播期对春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关键指标的影响,旨在为优化春小麦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助力粮食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气候条件

试验在某地区进行,该区域位于春小麦种植的核心地带,年均气温为8-10C ,年降水量约为 400-500 毫米,主要集中在 6 月至 8 月。近年来,区域内春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 100 万公顷左右,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 15% 以上。试验地土壤为典型的黑钙土,有机质含量为 2.5%-3.0% ,pH 值为 7.2-7.8。试验期间,日平均气温在播种至成熟期波动于 12-25C 之间,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春小麦的生长发育。这些气候和土壤条件为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基础。

2.2 试验设计与处理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早播(4 月初)、适期播种(4 月中旬)和晚播(4 月底)三个播期处理,每个处理重复三次,共 9 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20 平方米。试验选用春小麦品种 " 某某 " 作为供试材料,该品种在当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产量潜力。播种密度统一为每公顷 450 万株,施肥量按照当地推荐标准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比例为1:0.5:0.5。田间管理措施一致,包括灌溉、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以确保各处理间的差异仅由播期引起,从而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2.3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观测指标包括春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等。穗数通过每平方米内的有效穗数统计获得;穗粒数采用随机选取20 个主茎穗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千粒重使用电子天平称量,每处理重复测定三次。生育期记录从播种到成熟的天数,株高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测量,叶面积指数通过便携式叶面积仪测定。所有数据均在晴朗天气下采集,以减少外界干扰,并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结果

3.1 不同播期对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不同播期显著影响了春小麦的生育期,适期播种处理表现出最佳的生长节奏和发育进程。早播处理使春小麦的生育期延长,导致拔节和抽穗时间提前,但后期灌浆阶段易受高温胁迫影响。晚播处理则缩短了全生育期,尤其是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时间明显不足,限制了植株的充分发育。根据近五年农业统计数据,春小麦全生育期的适宜范围为 90-110 天,而适期播种能够确保关键生育阶段与最佳气候条件相匹配,从而优化生长效率并提升产量潜力。

3.2 不同播期对春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播期对春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适期播种处理有效提升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关键指标,其中穗数增加约 15% ,穗粒数提高 8%- 10% ,千粒重维持在较高水平。早播虽然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但由于生育后期环境压力较大,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出现下降,尤其千粒重降低幅度达 12% 。晚播条件下,由于生育期缩短,有效穗数减少超过 20% ,穗粒数也显著下降,直接制约了产量形成。

3.3 不同播期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春小麦最终产量具有决定性作用,适期播种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优势。试验结果显示,适期播种较早播和晚播分别增产 17.5% 和 25.3% ,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穗数和稳定的穗粒数与千粒重。早播处理虽然在穗数上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灌浆期高温胁迫导致籽粒充实度降低,产量受到抑制。晚播处理因生育期不足,导致整体生物量积累受限,产量显著低于其处理。结合近五年区域生产数据,适期播种策略可将春小麦平均单产稳定在 450-500 公斤/ 亩,远高于非适期播期水平。

4、讨论

4.1 播期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

在春小麦种植中,播期直接决定了其生长发育的进程与资源利用效率。适期播种能够充分利用春季光热资源,促进分蘖成穗,形成较为理想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从而优化群体结构。早播虽延长了生育期,但低温环境易导致分蘖过多且无效分蘖增加,影响后期养分分配。晚播则因时间紧迫缩短了营养生长期,限制了分蘖和叶片扩展,进而削弱植株整体竞争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合理选择播期是平衡资源利用与作物生理需求的关键策略之一。

4.2 播期调控对春小麦产量构成的优化效应

播期调控通过影响春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要素,显著改变最终产量水平。适期播种不仅确保了较高的有效穗数,还促进了籽粒灌浆过程,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实现产量最大化。相比之下,早播虽然增加了穗数,但由于后期高温胁迫或养分不足,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受到抑制;而晚播则因营养积累不足导致有效穗数锐减。数据显示,适期播种比早播和晚播分别增产 8%-15% 和 20%-30% ,充分体现了播期调控在提升春小麦产量中的核心作用。

4.3 播期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播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进一步塑造了春小麦的生长动态与产量潜力。温度、光照和降水等环境因子随播期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匹配程度。例如,适期播种可避开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阶段,同时满足水分需求高峰期与降水量峰值同步。然而,早播可能遭遇倒春寒风险,而晚播则面临后期干旱威胁。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区域间环境波动,使得合理调整播期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因此,综合考虑播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对于制定精准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5、结论

春小麦种植面积与产量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与区域经济发展,尤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优化种植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分析,明确了适期播种在提高春小麦产量中的关键作用。适期播种不仅能够协调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的关系,还显著提升了春小麦的整体产量水平。早播虽增加穗数但限制了籽粒品质,而晚播则显著削弱了产量潜力。研究为春小麦种植区的播期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高产稳产目标,同时对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娟 ; 王文中 ; 胡铁柱 ; 张越美 ; 刘文学 ; 巩志忠 ; 齐俊生 ;. 维大力对小麦出苗及生长的影响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5(04):34-43.

[2] 赵奥尼 ; 乔云祥 ; 王晓澜 ; 陈杨 ; 何燕 ;. 施肥量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J]. 安徽农学通报 ,2025(01):25-29.

[3] 赵福年 ; 刘江 ; 杨红燕 ; 张强 ; 雷俊 ; 陈莉 ;. 春小麦产量对不同气候年型的响应及其与品种干旱敏感性的关系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01):10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