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幼儿视角下班主任:基于行为轨迹与互动序列分析的分龄游戏优化循证研究

作者

袁媛

深圳市龙岗区御峰幼儿园 518100

引言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班主任作为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深入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与互动模式,以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游戏活动。基于行为轨迹与互动序列分析的分龄游戏优化循证研究,有助于班主任精准把握幼儿游戏行为特征,提升游戏活动的质量与效果。

1、研究方法

1.1 行为轨迹与互动序列分析的理论基础

行为轨迹是指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移动的路径与空间分布,反映了幼儿对游戏环境的探索与利用方式。互动序列分析则聚焦于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动行为,包括与同伴、教师及游戏材料的互动,通过分析互动行为的先后顺序与频率,揭示幼儿的社会交往模式与学习机制。这两种方法相结合,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与发展需求。

1.2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选取某幼儿园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共 6 个班级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龄段选取 2 个班级,共 120 名幼儿。研究样本涵盖不同性别、性格与发展水平的幼儿,以确保研究结果的代表性与普遍性。

1.3 数据采集方法

观察记录法:采用非参与式观察,班主任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轨迹与互动序列进行详细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幼儿的游戏选择、移动路径、停留时间、互动对象、互动方式等。为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使用标准化观察记录表,并配备摄像设备进行辅助记录。

访谈法:在游戏活动结束后,对部分幼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游戏活动的感受、需求与建议。访谈内容围绕游戏兴趣、游戏难度、游戏材料等方面展开,以获取幼儿的真实想法与体验。

1.4 数据分析方法

行为轨迹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幼儿的游戏行为轨迹绘制在幼儿园平面图上,分析幼儿在游戏空间中的分布特征与移动规律。通过计算幼儿在不同区域的活动频率与停留时间,评估游戏区域设置的合理性与吸引力。

互动序列分析:采用滞后序列分析(LSA)方法,对幼儿的互动行为序列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不同互动行为之间的转移概率,构建互动行为转移矩阵,揭示幼儿互动行为模式与规律。

2、研究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幼儿行为轨迹特征

小班幼儿:行为轨迹较为简单,主要集中在游戏区域入口附近与熟悉的材料区。移动范围较小,活动频率较低,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改变游戏方向。

中班幼儿:行为轨迹逐渐复杂,开始探索游戏区域的各个角落,移动范围扩大,活动频率增加。能够根据游戏任务与兴趣选择不同的游戏区域与材料,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与目的性。如在角色游戏中,中班幼儿会在不同角色区之间穿梭,扮演多种角色,丰富游戏情节。

大班幼儿:行为轨迹更加灵活多样,能够自主规划游戏路线,充分利用游戏空间进行深入探索与创造。在游戏中表现出较强的坚持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克服困难完成复杂的游戏任务。例如,在科学探索游戏中,大班幼儿会主动寻找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多次尝试与调整解决问题。

2.2 不同年龄段幼儿互动序列特征

小班幼儿:互动行为以平行游戏为主,幼儿之间较少直接互动,多各自玩自己的游戏材料。与教师的互动主要集中在寻求帮助与安慰,互动方式较为简单直接。如在阅读区,小班幼儿多独自翻阅图书,偶尔会向教师询问图书内容。

中班幼儿:开始出现合作游戏与联合游戏,幼儿之间的互动频率增加,互动方式更加多样化。能够通过语言交流、动作示意等方式协商游戏规则与角色分工,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如在体育游戏中,中班幼儿会分组进行比赛,互相配合完成接力任务。

大班幼儿:互动行为更加复杂深入,能够进行复杂的合作游戏与社会性交往。在游戏中表现出较强的领导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能够解决互动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如在戏剧表演游戏中,大班幼儿会自主分配角色、设计剧情,并通过合作完成精彩的表演。

3、分龄游戏优化策略

3.1 基于行为轨迹的游戏空间优化

小班:设置相对独立、安静的游戏区域,减少外界干扰。提供丰富多样、简单易操作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例如,在建构区投放大型积木、软质积木等,方便幼儿抓握与搭建。

中班:合理规划游戏区域,增加区域之间的连通性与开放性,鼓励幼儿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与互动。提供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在美工区投放废旧材料、自然材料等,引导幼儿进行创意制作。

大班: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的游戏空间,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求。提供开放性的游戏材料与工具,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探索与创新实践。例如,在科学探索区设置实验台、工具架等,为幼儿提供进行科学实验的条件。

3.2 基于互动序列的游戏内容优化

小班:设计简单有趣、互动性强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通过模仿、示范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社交技能与游戏规则。例如,开展“找朋友”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打招呼、握手等基本社交行为。

中班:组织合作性游戏与社会交往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协商、分享与合作,解决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在“小小建筑师”游戏中,让幼儿分组合作搭建建筑物,共同完成游戏任务。

大班:开展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决策、自主管理,培养幼儿的领导能力与责任感。例如,组织“创业小老板”游戏,让幼儿自主策划、经营一家小店铺,体验创业的过程与乐趣。

结语

本研究通过行为轨迹与互动序列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特征与发展需求,为班主任优化分龄游戏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游戏行为轨迹与互动序列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班主任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优化游戏空间与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活动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邹畅. 科教文汇( 下半月),2022(18)

[2] 开启建构游戏,引领同伴交往——在建构游戏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 叶永 . 山西教育 ( 幼教 ),2020(10)

[3] 大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付长玲. 好家长,20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