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探讨

作者

常青义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402760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步入新时代的新阶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在立德树人这项工作里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新形势新要求面前,创新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提升育人的实际成效,已然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工作效能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的开辟得益于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的构建,其关键在于凭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打造一种综合性管理体系,此体系集学生信息采集、行为分析、精准预警、个性化指导等功能于一体。通过智能化平台,辅导员可对学生学习轨迹、心理状态、社交网络、课外活动等诸多维度的数据展开系统采集以及深度挖掘工作,进而为每位学生形成发展画像与成长档案。基于此,平台能够自动对学业预警信号加以识别,例如依据学生近期上课出勤率下降、图书借阅量骤减、消费行为异常等相关数据,及时察觉可能出现的学业困扰或者心理问题。校园各类信息系统资源应当由智慧管理平台进行整合,以此构建起统一的数据共享机制,如此一来,辅导员借助移动终端就能随时了解学生动态,从而实施及时且有效的教育干预。比如,平台可依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自动生成个性化发展建议,并推送契合学生兴趣特点的讲座、社团、竞赛等活动信息;在学生选课时,依据历史数据的分析为其推荐最为适宜的课程组合;于就业指导环节,按照学生能力特征精准匹配相关岗位信息。

二、个性化成长指导体系完善,关注学生发展

个性化成长指导体系要求辅导员深入领会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成长需求,从而构建起立体化且精准化的指导模式 [1]。具体而言,先是建立起能够动态记录每位学生学业轨迹、心理状态、社会实践、就业意向等诸多信息的学生成长档案库,以此为因材施教奠定科学的依据;与此同时,引入可从专业学习、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实践创新等方面对学生展开综合分析的多维度评估体系。例如,针对初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开展入学适应性指导时,可设计以“自我探索与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工作坊,助力学生明晰职业发展的方向;对于在学业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组织高年级学长开展一对一的学业帮扶活动,定期分享学习经验与方法;而面向那些就业压力较大的毕业班学生,则开展求职技能提升训练营,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直至职场礼仪给予系统的指导。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辅导员需要着重借助新媒体技术搭建起交流的平台,通过个性化推送、在线答疑等途径,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而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咨询服务。除此之外,建立起学生成长激励机制,设定不同类别、多种类型的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奖励措施,以此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内在动力。

三、专业化队伍培养机制优化,强化育人能力

要从多个维度出发去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建立起层次分明、能促使能力进阶的培训机制。借助理论学习和实务锻炼相互结合的方式,推动辅导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实现同步提升 [2]。可设置诸如新入职、骨干培育、领军人才等不同层次的培养项目,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在日常工作当中,要引导辅导员积极投入到学术研究以及课题攻关当中,通过以研促教、以研促管的方式,把学生工作实践里的典型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可以组织辅导员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等重点领域展开专项研究,深化“导师制”培养模式,选聘那些优秀且资深的辅导员担任青年辅导员的指导教师,凭借“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经验的薪火相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起常态化的交流研讨机制,定期组织案例分享会、工作坊、主题沙龙等活动,以此打造学习型团队。像是每月开展一次主题研讨会,邀请辅导员分享优秀案例以及工作经验,共同探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难点问题,或者设立辅导员工作室,围绕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学业帮扶等方向开展特色工作,进而形成育人品牌。同时,要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辅导员的专业成长与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紧密关联起来,激发其职业发展的动力,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辅导员主动去适应新时代学生工作的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以及育人本领。

四、协同化育人格局构建创新,整合育人资源

创新构建协同化育人格局,其核心要点在于打通校内外育人资源 [3]。对于校内的教育资源,如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就业指导教师等,辅导员需展开充分整合工作,进而建立起跨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以便依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需求来开展联合指导活动。在校外方面,要积极与企业、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等多元主体进行对接,以此拓展育人的渠道与平台。例如,可邀请优秀校友定期返回学校开展职业生涯分享讲座,组织学生前往知名企业开展实地参访以及实习活动,还能和社会组织携手合作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等。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辅导员还能够搭建起“朋辈互助”平台,让高年级的优秀学生针对低年级学生发挥出示范引领的作用,进而促使学生群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为了切实确保育人能够取得实效,应当建立起常态化的协同育人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育人工作座谈会、开展满意度调查等诸多方式,及时掌握各方参与主体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持续对协同育人模式加以优化。辅导员不妨尝试构建“导师制 + 朋辈制 + 实践制”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安排专业导师负责学业方面的指导,让校友导师承担职业引导工作,由朋辈辅导员开展生活辅导事宜,再让社会实践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多方协同配合,共同为学生成长助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个性化指导、专业化提升、协同化育人等创新路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推动立德树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俊欢 .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策略探讨 [J]. 山西青年 ,2024,(09):178-180.

[2] 黄灿 . 基于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探究 [J]. 才智 ,2024,(03):149-152.

[3] 陈钰青 .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美育的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22(18):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