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究
郎婕 鲁英
成都东软学院 四川成都市 611844
摘要:本文以教育数字化为背景,旨在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公选课程中的教学框架与实践路径。通过整合数字化工具与阶梯式教学设计,构建“主题引导-分层探究-动态反馈”的教学闭环,使得数字化资源重组能降低外刊时文阅读门槛,过程性数据监控能实现精准教学干预,混合式教学设计可优化师生互动质量。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研究性教学;混合式教学
引言
公选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碎片化、理论化等问题,学生参与度与深度学习效果亟待提升。本文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着重探讨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框架与实践路径,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工具降低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门槛、如何构建适配公选课程特点的教学流程以及如何提升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质量。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数据、进行实验或调查等方式,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构建和思考过程中。当前,国际学界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国内研究则呈现鲜明的实践导向特征。而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公选课程的特殊性关注不足,缺乏针对内容碎片化特征的研究;其二,数字化工具与教学环节的适配机制研究停留在技术表层。
一、数字化赋能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机制
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构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基础。首先,在教学资源层面,线上知识库能够突破传统教材限制,由教师整合教学所需要的各类主题资源。这种资源组织方式在支持个性化学习规划的同时,还能通过大数据自动推荐延伸材料,可有效缓解公选课程内容离散化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课堂管理机制的数字化转型体现为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线上学习平台可实时抓取学生各类行为数据,比如:涉及到文献检索的部分,搜索路径可体现学生的信息筛选策略,讨论区的内容可综合反映学生的思考深度,协作编辑历史(如钉钉平台)可直观展现团队角色分工。基于行为数据的精准干预可使任务完成率得到一定提升,特别是对学习拖延的学生群体。最后,从评估反馈机制上来看,可以突破传统结果导向的局限性,利用数字工具可视化学生的学习历史和路径,常规学习平台的追溯功能完整记录学生思考的轨迹,这些技术应用使过程性评价具备可量化的数据支持。综合来看,以上三个维度的协同作用可共同构建起研究性教学的数字化支持生态系统。
二、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流程
通常来说,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遵循“问题驱动-场景适配-多元评估”的递进逻辑,以我校开设的《外刊时文热门话题解读》公选课为例,具体实施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系统推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如钉钉、U校园等)发布"每日一句"外刊素材,筛选1-3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主题以激发探究动机。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态教学场景配置,先通过线下课堂建立学习规范,待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实施"两线一面"模式——连续两次线上教学(学生进行相关文献研读、数据资源整理)衔接一次线下教学(如开设学习小组工作坊、焦点访谈等活动进行学习效果检验),从而实现学习状态动态监测。在主题探究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多模态调研,既可通过学术文献建立理论框架,又可借助校园调查、角色扮演辩论等实践方式获取实证数据,最终形成图文并茂的研究日志。最后,学生需要将研究发现转化为学术报告、可视化展板或多媒体演示,通过生生互评及教师评价,基于线上学习轨迹与线下观察记录,共同评估和反思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论缺陷与认知盲区,例如小组可能在问卷设计环节出现的逻辑漏洞,并提出改进方案,形成"实践-反思-迭代"的良性循环。
三、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创新
混合式教学的优化和创新在此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究中有两个关键层面。在资源组织层面,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推送机制可以基于前期学情分析数据动态调整教学使用资源。在互动设计层面,线上讨论时数字化系统能够通过技术识别低质量回复(如纯表情符号或简单重复),这使得讨论区可以有更多有效的学生回复数据,供教师进行批改和完善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同时,在线下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将线上学习中的共性困惑转化为情景模拟任务,例如围绕"如何识别外媒报道中的文化偏见"等主题设计教学活动,以问题导向的沉浸式学习促进知识内化,这种融合真实情境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分析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结论
本文基于研究性教学理念,参考“分层探究-动态反馈”为核心教学框架,通过数字化工具与混合式设计的有机融合,探索了公选课程中知识碎片化与深度学习的平衡机制。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其一,利用智能资源推送与主题化知识重组,降低外刊时文等复杂内容的认知门槛;其二,依托学习行为数据的多维度采集与分析,形成“问题诊断-精准干预”的教学闭环,有效改善学习拖延与浅层参与问题;其三,通过虚实结合的任务链设计重构师生互动场景,在辩论、调查等沉浸式活动中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协作能力的协同发展。然而,研究样本的学科覆盖范围及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可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通识课程改革提供更系统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方冬革.大学英语课堂研究性教学模式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7):156-157.
[2]李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研究——评《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1):65.
[3]魏芳.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探索——评《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与探索》[J].中国科技论文,2022,17(07):844.
[4]Dekker, H., & Wolff, S. W. (2016, Dec.). Re-inventing research-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uropean Forum for Enhanced Collaboration in Teaching of the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in Brussels (p. 18).
[5]Peng, Q. (2021, Sept.). Discussion on the Combination Mode of College English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ased on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In 2021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omputer Aided Education (pp. 264-268).
项目基金:2024年度成都东软学院校级教研教改一般项目“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以<外刊时文热门话题解读>为例”(项目编号: NSUJG2024-039)的成果之一。
作者一姓名:郎婕;性别:女;出生年月:1996.08;籍贯:四川省成都市;民族;汉族;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目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美国文化
2作 鲁英 女 1979.04 硕士研究生 副教授 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