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Z 世代红色文化触达:社交媒体年轻化传播设计

作者

王潇潇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一、核心问题:年轻群体触达失效

(一)认知浅层化

大多数年轻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较为表层的符号认知阶段,如对标志性事件或人物的名称有所耳闻,但缺乏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背景、曲折过程、关键细节以及英雄人物具体事迹和精神特质的深入了解。这种浅层认知导致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难以真正内化于年轻人心智。

(二)参与低频化

年轻群体主动参与红色文化相关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一方面,现有活动形式往往较为传统单一,多以静态参观、单向宣讲为主,缺乏符合年轻人兴趣点的互动性、娱乐性和社交性元素,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活动设计未能有效融入年轻人日常的休闲娱乐场景,导致“参与红色文化活动”尚未成为其自发、高频的休闲选择。

(三)传播低效化

年轻人高度活跃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红色文化的传播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为内容更新频率较低,难以形成持续的关注热度;内容形式创新不足,互动性设计薄弱,粉丝活跃度低下。这种低频率、弱互动的传播状态,使得红色文化信息难以突破圈层,形成广泛而有效的传播效应。

二、创新策略:三位一体传播框架

(一)轻量化叙事——降低认知门槛

微纪录片系列 :制作《吉林红色一分钟》短视频系列,如 “杨靖宇的雪原三日”。采用电影级分镜和动态漫画技术,以 “英雄人物日记”的视角重构历史事件。这种形式不仅生动有趣,还能有效降低认知门槛,使年轻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红色文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的时间碎片化严重,这种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正好契合他们的观看习惯,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引发他们对历史的进一步探索欲望。

(二)场景化交互——重塑参与体验

AR 时空漫游系统 :在伪满皇宫等遗址部署 LBS 触发点,用户通过扫描文物可以生成 3D 历史场景,与虚拟人物 “对话” 获取故事线索。完成打卡后,用户可以兑换数字化勋章,并将成就同步至社交平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增加了参与的趣味性,还能激发年轻人的分享欲望,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场景中,年轻人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厚重,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沉浸式教育剧场 :基于 “七道江会议” 等重要历史事件开发线下实景推演课。学生扮演历史角色,通过多结局剧本决策理解革命智慧。配套的微信小程序可以记录学习轨迹,方便学生回顾和总结。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角色扮演和实景推演,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智慧谋略,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

(三)圈层化联动——构建传播生态

高校红创计划 :招募大学生团队创作红色主题数字作品,如动画系开发《抗联动漫图鉴》,计算机系搭建 VR“抗联密营” 虚拟展厅。优秀作品将纳入文旅数字馆藏,并给予创作者版权收益。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还能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大学生是 Z 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以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创意诠释红色文化,使其更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和需求。

跨界价值共生 :与吉林动画学院合作开发红色教育素材库,向中小学输出 AR 课件。联合长影集团将经典电影《英雄儿女》剪辑为竖屏情景短剧,植入抖音知识频道。通过跨领域的合作,实现红色文化在不同平台和受众中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不同领域的专业力量汇聚在一起,能够从多个维度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其转化为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内容形式,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吉林特色:技术赋能文化深挖

(一)抗联精神数字活化

冰雪烽火工程 :利用 3D 扫描技术还原红石砬子抗日遗址全貌,制作交互式雪地行军地图。用户可以实时查看抗联部队在极寒环境中的移动路径与战术部署。通过这种数字化的方式,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了解这段历史。冰雪是吉林省的特色资源,将冰雪元素与抗联精神相结合,不仅能够生动展现抗联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顽强斗志,还能够为红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让年轻人在冰雪的世界中感受抗联精神的伟大。

AI 历史档案馆 :训练大模型解析东北抗联档案,生成个性化历史问答助手。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查询战役细节。这种智能交互的方式不仅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还能增强用户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AI 技术的应用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它能够快速准确地回应用户的问题,满足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更加生动鲜活。

(二)伦理与可持续机制

双审核制度 :建立“学者团队 +AI 鉴伪”的内容把关机制,确保历史表述的准确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双重审核能有效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回应用户对信息失真的担忧。通过专业审核与 AI 辅助鉴伪,可防止传播过程中的歪曲与误解,保障年轻人接触真实可靠的历史信息,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

内生循环模式 :数字藏品收益反哺文物数字化,破解基层场馆资金困局。这种可持续的模式能够确保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得到长期的资金支持,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红色文化遗产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其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数字藏品的收益反哺文物数字化,不仅能够解决基层场馆资金短缺的问题,还能够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

结论

红色文化年轻化传播的本质,是让革命精神穿透数字屏障直抵心灵。吉林省需以技术为舟、以文化为桨,在 Z 世代的数字海洋中驶向精神传承的新彼岸。在数字化时代,技术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而文化则是红色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让红色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刘婷婷. 红色文旅元宇宙的开发前景、服务场景与设计思考——以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考古遗址资源开发为例 [J]. 文化学刊,2023(11): 6-11.

[2] 肖永强 . 红色文化博物馆的功能及传播路径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2025(05): 235-237.

作者简介:王潇潇(2005.3),女,汉,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本科,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