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模式探索

作者

周弘睿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外国语系  430070

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语言形式、轻语言功能的倾向。学生或许能够掌握庞大的词汇量和复杂的语法规则,但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却常常因无法根据语境、交际对象和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而导致沟通不畅,甚至引发误解。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语用能力的缺失。语用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和产出得体话语的能力。对于致力于成为高级外语人才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培养卓越的语用能力,是其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 语用能力发展的轨迹与挑战

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并非随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同步发生,其轨迹复杂且非线性。首先,语用理解能力的发展普遍优于语用产出能力。学生在学习初期,可能较快地通过教师讲解和教材学习,理解到某些语用规则,例如,能够判断在不同情境下何种请求方式更为礼貌。然而,当需要他们自己主动产出得体的请求、拒绝、道歉或抱怨等言语行为时,其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这种“知易行难”的现象,揭示了语用知识向语用技能转化的困难,需要大量的实践与反馈才能弥合差距。

其次,语用能力的发展呈现阶段性与不均衡性。大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可能更多地依赖预制的、公式化的表达,语用失误较为频繁且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语用语言迁移,即将母语的表达习惯直接套用至英语中。随着年级升高和语言输入的增加,他们开始尝试更复杂的语用策略,但可能会出现新的、更隐蔽的语用失误,例如,在称赞与回应、赠礼与收礼等特定社交互动中,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尤为常见。

此外,学生在不同语用项目上的发展也非齐头并进。对于一些与汉语语用习惯差异较小、或在课堂教学中被反复强调的言语行为(如感谢、问候),学生掌握得相对较好。而在处理如拒绝、抱怨、批评和提出建议等行为时,由于需要更复杂的策略来平衡交际目标与人际关系,学生的语用能力往往显得捉襟见肘。他们或过于直接而显得冒犯,或过于委婉而导致语焉不详,难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3 影响语用能力发展的核心因素

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复杂影响。识别这些关键因素,是构建有效发展模式的前提。

母语迁移与文化定势是影响语用能力发展的底层因素。母语的语用规则作为学习者最先习得并内化的交际系统,会不可避免地对其外语语用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负迁移是导致语用失误的直接原因之一,学生会无意识地将在汉语社会中得体的言语行为方式平移到英语交际中。更深层次的则是文化定势的影响,它塑造了学生对于礼貌、得体、直接与间接等核心语用概念的认知框架,这种深植于文化土壤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若无明确的跨文化意识,极难在二语习得中自动调整。

语言输入质量与教学干预是决定语用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外部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若过分偏重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和机械练习,学生接触到的语料往往是经过简化和“净化”的,缺乏真实语境和丰富的语用信息。这样的输入不足以支撑学生构建起完整、动态的语用知识体系。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注意”目标语用现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逻辑,能显著提升语用意识和能力。反之,缺乏有效教学干预,单纯依赖语言接触,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将是缓慢且随机的。

4 构建语用能力发展模式

基于对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一个包含“意识唤醒”、“知识输入”、“实践内化”和“文化融合”四个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环节的整合式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意识唤醒

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打破学生的语言石化现象和对母语语用规则的无意识依赖,使其认识到语用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跨文化语用差异的客观存在。教学活动应聚焦于“输入促进”和“对比分析”。教师可以引入包含丰富语用冲突的真实语料,如电影片段、访谈录音、文学作品等,引导学生讨论:“话语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如果换成我们,会怎么表达?”通过中英文化在同一言语行为上的不同实现方式的对比,冲击学生固有的语用认知,激发其探究欲,使其对语用现象保持高度敏感。

第二阶段:知识输入

在唤醒意识之后,需要为学生系统地输入语用知识,包括语用语言学知识和社会语用学知识。语用语言学知识涉及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各种语言形式和策略,例如,请求可以有多种表达,从最直接的祈使句到最间接的暗示。社会语用学知识则关乎在特定社交情境中,何种语言形式是得体的。教学上应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要讲解规则,更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真实语料中自行归纳。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带有语境信息的语言数据,让他们在数据驱动的学习中发现规律。

第三阶段:实践内化

语用能力是“做”出来的能力。此阶段强调在接近真实的交际任务中反复实践,将陈述性的语用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语用技能。活动设计应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和任务的挑战性。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一个交际任务,暴露其语用问题,然后教师针对性地提供反馈和辅助输入,再让学生进行修正和二次实践。

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对话伙伴等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低焦虑、高频次的个性化练习机会。

第四阶段:文化融合

语用能力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在深刻理解目标语文化的基础上,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并形成批判性的文化思辨能力。此阶段的目标是超越表层的语用规则学习,探究语言行为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著作,参与线上国际交流项目,或利用实习等机会,沉浸到目标语文化环境中去,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度反思,实现从文化理解到文化认同,最终达到“文化融合”的境界,能够自如地在不同文化身份之间切换,成为真正的跨文化沟通者。

5 结论与展望

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它要求我们的外语教育超越传统的语言知识传授范式,转向一种更加关注“人”的、以交际和文化为核心的整体性教育。当然,任何模式的有效性都有赖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未来的研究需要开发更多样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和评估工具,并对不同教学干预手段的长期效果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证检验。同时,如何利用飞速发展的智能技术赋能语用教学,如何将语用能力培养更无缝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既有扎实语言功底,又具卓越语用智慧和深厚人文素养的英语专业人才,使他们能自信、得体、有效地穿行于不同文化之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 姜晖 , 范晓龙 . 双语理论视角下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J]. 山东外语教学 ,2018,39(5):52-60.

[2] 刘 建 达 . 大 学 英 语 语 用 能 力 的 教 学 与 评 估 [J]. 山 东 外 语 教学 ,2013,34(6):49-55.

[3] 冉永平 , 杨青 . 英语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能力思想新探 [J]. 外语界 ,2015(5):10-17.

项目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项目编号:14G548)

作者简介:周弘睿;性别:女;出生年月:1988.1 ;籍贯(具体到市):湖北省武汉市

民族;汉 最高学历:硕士;目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