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部门协同下的计量管理机制构建与运行分析

作者

李静 郑文炜通讯作者

广州赛宝计量检测中心服务有限公司 广州市增城区 511370

引言​

计量管理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保障产品质量、推动科技创新、维护市场公平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计量管理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工业生产到贸易结算,从环境保护到医疗卫生,各个领域都对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多部门协同计量管理机制构建背景

1.1 计量管理需求的复杂化

产业技术的快速迭代促使计量管理需求向高精度、多领域延伸。在智能制造领域,精密零部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依赖高精度的计量检测技术,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新能源行业中,电池性能测试、能量计量等环节对计量设备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际贸易层面,统一的计量标准是产品质量认证的基础,关乎企业的市场准入和国际竞争力。此外,新兴产业如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计量挑战,涉及微观尺度测量、生物参数计量等前沿领域,单部门管理难以满足全链条、多维度的计量需求,迫切需要多部门协同应对。

1.2 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计量管理模式下,不同部门间职责划分模糊,存在监管重叠与空白并存的现象。多个部门可能对同一计量领域进行管理,导致政策冲突、资源浪费;而一些新兴领域或交叉领域,又可能出现无人监管的情况。部门间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数据格式不统一,信息共享困难,使得各部门在制定政策、开展监管时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决策缺乏协同性。面对跨部门、跨领域的计量问题,单部门受资源和能力限制,无法整合多方力量快速解决,导致问题处理效率低下,严重制约计量管理整体效能的提升。

1.3 协同管理的现实意义

多部门协同计量管理能够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不同部门在专业知识、技术手段、管理经验等方面各有专长,通过协同合作,可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利用,形成管理合力。打破部门壁垒后,信息能够在各部门间顺畅流通,实现数据共享,为科学决策提供全面依据。协同管理有助于统一计量标准,避免因标准差异导致的市场混乱,增强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通过协同应对复杂计量问题,能够提升管理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计量基础。

二、多部门协同计量管理机制构建路径

2.1 协同目标与原则确立

明确多部门协同计量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机制构建的首要任务。总体目标需围绕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确保各类计量器具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计量支撑;提升计量服务水平,优化计量技术机构的服务流程,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优质的计量检测、校准等服务;促进产业创新发展,通过计量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确立权责一致原则,明确各部门在协同管理中的权利和责任;信息共享原则,确保部门间数据及时、准确流通;优势互补原则,发挥各部门特长,形成协同效应,为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方向指引。

2.2 协同组织架构搭建

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多部门协同计量管理机制运行的组织保障。成立跨部门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统筹协调重大决策和资源调配,对协同管理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设立专门的协同工作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具体事务的协调、沟通和推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明确各部门在协同机制中的职责定位,根据部门职能和专业优势,划分计量标准制定、监督执法、技术服务等具体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细化工作任务和要求,形成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组织体系,保障协同工作有序开展。

2.3 协同制度体系完善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协同管理机制规范运行的基础。构建涵盖协同决策、信息共享、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制度框架。在协同决策制度中,明确决策流程和参与主体,确保重大事项通过集体讨论、民主决策;信息共享制度需规定信息采集、存储、传输、使用的标准和规范,保障信息安全和有效利用;资源调配制度则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整合和分配进行规范。制定详细的协同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明确各环节的工作标准、时间节点和责任人,确保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制度,将协同工作成效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体系,对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各部门参与协同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多部门协同计量管理机制运行优化策略

3.1 高效沟通协调机制建设

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是保障协同工作顺畅的关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部门在会议上汇报工作进展、交流问题和经验,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和即时沟通,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制定规范的沟通规则和流程,明确信息传递的方式、渠道和反馈机制,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传递,避免信息失真和沟通不畅。通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促进部门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的协同工作氛围,保障协同工作高效推进。

3.2 全面监督评估体系构建

构建全面的监督评估体系是确保协同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过程监督方面,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协同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照计划推进。结果评估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从管理效率、服务质量、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对协同机制的运行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管理效率指标可包括问题处理时间、决策执行速度等;服务质量指标涵盖企业和群众对计量服务的满意度;社会影响指标关注计量管理对市场秩序、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全面评估,为协同机制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3.3 动态调整与持续优化机制

建立动态调整与持续优化机制,使协同管理机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计量管理的需求和重点也会发生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协同管理目标,使其更贴合实际需求;优化组织架构,确保各部门职责与任务相匹配;完善制度体系,填补制度空白,修订不适应发展的条款。关注新兴领域的计量管理需求,及时将其纳入协同管理范畴,不断优化协同工作流程和方法,持续提升多部门协同计量管理机制的运行效能,使其始终保持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

通过明确协同背景、构建科学的协同路径、优化运行策略,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提升计量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未来发展中,应持续关注计量管理新需求、新技术,不断完善协同机制,加强部门间协作,推动计量管理体系向更高水平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计量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延国 . 计量检测技术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J]. 实验室检测 ,2025,3(08):119-121.

[2] 陈转萍 . 利用管理信息化提升计量标准的标准化管理 [J]. 大众标准化 ,2025,(07):13-15.

[3] 姜蒙 , 吴静怡 , 张征 , 等 . 计量技术机构测量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J]. 中国计量 ,2025,(04):65-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