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BIM 技术支持下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方法研究

作者

周红娟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 550023

引言:

在建筑工程规模持续扩大、复杂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造价管理的动态性与精准性要求日益凸显,传统分段式造价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全过程控制需求。BIM 技术以信息集成共享、可视化分析及实时协同的独特优势,为工程造价管理带来革命性变革,推动管理模式从静态离散向动态协同演进,成为实现项目成本高效控制与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技术支撑,探索 BIM 技术在全过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路径,对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BIM 的全过程造价控制框架

1. 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阶段划分

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涵盖决策、设计、招标、施工及竣工结算五大阶段,各阶段相互依存且共同作用于项目投资效益,决策阶段聚焦项目投资估算与经济可行性论证,完成整体投资规模的初步框定,为后续成本管控提供基准;设计阶段侧重工程量预估与预算编制,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减少变更引发的成本波动;招标阶段以确定合理合同价为目标,保证招标文件造价信息真实可靠,为施工阶段成本管理筑牢根基;施工阶段作为动态管控核心,需实时追踪成本、预警偏差并协调进度 [1] ;竣工结算阶段则对全过程成本数据进行系统整合与核算,确保资金支付合规合理,各阶段造价变动相互关联,任一环节波动均可能影响整体投资成效,故而实施全过程动态管控至关重要。

2. BIM 技术在造价控制中的系统功能

BIM 技术通过创建三维建筑信息模型,凭借可视化、参数化及集成化管理特性,在造价控制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其核心功能体现在:模型可视化可直观呈现设计矛盾与施工阻碍,从项目源头削减不必要变更;工程量自动提取功能依据模型构件属性,实现快速精准的工程量计算,降低人工误差;成本模拟分析将构件与价格库关联,支持不同方案下的造价对比与优化;强大的数据联动性使设计变更实时同步至造价数据,确保造价信息动态更新与协同控制,保障项目成本始终可控。

3. BIM 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协同机制

实际项目中,BIM 技术需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协同运作,方可实现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将 BIM 与 ERP、PMIS 等系统集成,构建统一成本数据接口,达成进度、合同、物资、资金等信息的多维联动。设计模型变更信息自动传输至 ERP 系统,影响材料采购与资金规划;施工现场实际成本数据实时反馈至BIM 模型,助力成本偏差分析与动态调整,通过搭建统一信息平台,打破业务模块间信息壁垒,促进项目参与方协同管理与精准决策,推动造价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二、BIM 支持下的动态造价控制方法研究

1. 数据驱动的动态成本监测机制

BIM 模型凭借信息完整性与结构化优势,为成本监测构建起精准数据基座。通过自动提取构件材质、尺寸、数量等参数信息,实现与成本数据库的智能对接,生成实时成本估算数据,施工阶段,结合进度计划与现场反馈信息,系统持续比对实际成本与预算数据,动态捕捉偏差风险,打造闭环式成本监控体系。

该机制的核心在于信息自动采集与可视化反馈,BIM 模型的任何变动均会触发成本数据联动更新,管理人员可直观掌握成本变化趋势与分项支出详情,当系统检测到成本超限或异常波动时,即时启动预警程序,通知相关责任人介入处理,显著提升造价控制的主动性,避免事后被动应对。

2. 基于 BIM 的成本变更分析与决策支持

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施工调整及市场波动等因素常引发造价变动,BIM 平台可将变更内容实时映射至三维模型,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快速定位成本增减影响范围,借助参数驱动模型更新,不仅能精准呈现工程量变化,还可自动生成更新后的造价报表与成本曲线,为管理决策提供直观依据。

同时,BIM 平台深度整合进度计划与资源配置信息,实现 “工期 — 成本 —资源” 的一体化协同,在设计优化、方案比选等场景下,可模拟不同决策路径下的成本变化,对方案可行性与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3. 动态控制流程与责任链条重构

基于 BIM 的全过程造价控制不仅是技术革新,更需对传统管理流程与组织机制进行系统性重塑,通过在 BIM 平台设置各阶段审批节点与控制环节,实现管理流程透明化、标准化,有效规避因职责不清导致的造价失控风险,每次设计调整或施工变更均需在系统中完成记录与审批,形成可追溯的动态控制链条[2]。

此外,BIM 平台通过明确各参与方在成本控制中的职责边界,如设计单位保障模型数据准确性、施工单位负责成本执行反馈、监理单位实施动态审查等,结合责任绑定与数据权限分级机制,强化各方协同意识与责任落实,推动造价管理从 “结果管控” 向 “过程管控” 转变,实现全过程动态管理与责任闭环。

三、BIM 推进全过程造价控制的保障措施

1. 标准化建设与制度保障

BIM 技术在全过程造价控制中的深度应用,依托于标准化体系的系统构建,需建立覆盖建模精度、构件编码规则、成本信息属性定义的 BIM 建模规范,确保不同专业、阶段的模型数据兼容一致,同时,制定统一的造价数据标准,包括定额分类、价格库接口格式及数据交换协议,形成标准化信息表达体系,在此基础上,配套建立建模审核机制、数据交付标准、变更控制流程等管理制度,为 BIM 造价管理的规范化运行提供制度支撑。

2. 人员能力建设与组织支持

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协同运作,要求提升参与主体的 BIM 应用能力与数据思维,设计、造价、施工等岗位人员需系统掌握 BIM 建模、数据分析及信息协同技能,以在统一平台实现高效协作,同时,在项目或企业层面设立专业 BIM 造价管理团队,负责模型数据质量管控、造价模型维护及动态成本分析,构建职能清晰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组织架构优化与岗位职责重构,强化造价控制的专业性与执行力。

3. 软硬件环境与平台集成优化

支撑 BIM 全过程造价控制运行的技术平台,需构建稳定且高效的软硬件生态体系,硬件方面,需部署高性能建模与分析工作站,满足复杂模型处理与数据运算需求 [3] ;同时配置专用服务器,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与安全备份,并强化网络系统防护,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流畅性,软件层面,除选用成熟可靠的 BIM 建模工具外,还需整合造价管理、进度控制等专业软件,借助 API 接口或中间件技术,打通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多源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实时同步,最终搭建起集模型创建、预算编制、变更管理、成本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作业平台,为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筑牢技术根基,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与保障,

结语:

BIM 技术在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中彰显集成协同优势,不仅提升成本管理的精准性与实时性,更推动造价管理向智能化、数据化转型,通过构建标准体系、强化人才支撑、优化平台集成,BIM 可深度嵌入工程各阶段,实现成本全过程动态管控与高效决策,未来需持续深化 BIM 技术融合应用,推动建筑行业造价管理水平进阶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思霖 .BIM 技术支持下的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4,23(07):166-168.DOI:10.20080/j.cnki.ISSN1671-3362.2024.07.056.

[2] 陈泱 .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4,(11):74-76.

[3] 陈浪威 .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策略探究 [J]. 建筑与预算 ,2024,(08):34-36.DOI:10.13993/j.cnki.jzyys.2024.0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