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丰傩舞 70 年文献研究综述(1950-2020 年)
郝汇丽 欧毓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江西省景德镇市 33301
引言
傩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江西南丰傩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研究对象。据不完全统计,1950-2020 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南丰傩舞相关研究文献达562 篇(本),其中包括期刊论文412 篇、学位论文98 篇、会议论文 12 篇及学术著作 40 部。这些文献系统记录了南丰傩舞 70 年来的发展轨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1 1950-1979 年:傩舞研究的奠基期
1.1 傩舞形态的初步记录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南丰傩舞外在表现形式的系统记录与整理。1956 年江西省文化局组织的民间艺术调查组首次对南丰傩舞进行了专业采风,在《江西民间舞蹈调查报告》中详细记载了 " 开山 "" 判官 "" 钟馗醉酒 " 等传统傩舞节目的动作特征、队形变化及服饰道具。1962 年出版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分卷》对南丰傩舞的基本动作如 " 颤步 "" 晃步 "" 弹腿 " 等进行了文字描述,并附有简单场记图。1978 年南丰县文化馆编纂的《南丰傩舞资料汇编》收录了当地 12 个傩班传承的 36 个传统节目,对每个节目的表演时长、参与人数、主要动作组合等进行了详细记录。
1.2 傩仪功能的早期探讨
在傩仪功能研究方面,学者们开始尝试超越表象描述,探索傩舞背后的文化意义。1959 年《民俗研究》刊载的《赣傩祭祀功能考》首次系统论述了南丰傩舞与古代方相氏驱傩仪式的渊源关系。1973 年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写的《江西民间信仰研究》中专设 " 南丰傩仪 " 章节,分析了傩舞在地方信仰体系中的地位,指出其兼具驱邪纳吉与娱乐民众的双重功能。1976 年《中国宗教艺术研究》发表的《傩面具的宗教象征》一文,通过对南丰傩面造型的分析,揭示了不同角色面具所蕴含的宗教寓意。这些研究虽然理论框架相对简单,但开创性地将傩舞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为后续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1980-1999 年:傩舞研究的拓展期
2.1 舞蹈特征的系统分析
这一时期对南丰傩舞艺术形态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傩艺蕴》(1995)首次系统归纳了南丰傩舞的节奏特征、脚步动作规律、舞蹈方位变化和手部动作特点,将原本零散的舞蹈元素整合为完整的艺术体系。该著作特别对南丰傩音乐的 " 宗教性 " 与 " 世俗性 " 双重特征进行了音乐学分析,指出宗教仪式音乐多采用 2/4 拍节奏型,而娱乐性段落则多见 3/4 拍变化。1998 年《江西民间舞蹈研究》刊载的《南丰傩舞动作解构》一文,运用拉班舞谱记录法对 12 个经典傩舞节目的362 个核心动作进行了科学记录与分析,提炼出" 圆、曲、拧、倾" 四大体态特征。
2.2 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文化人类学视角的引入使傩舞研究突破形式分析的局限。《石邮村 " 跳傩 "的表演特征》(1994)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完整记录了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的傩仪全过程,发现仪式程序严格遵循 " 请神—娱神—送神 " 的古老结构,其中" 娱神 " 环节的 8 个傩舞节目具有明显的戏剧叙事特征。《祭祀舞蹈的叙事性研究——以南丰石邮" 跳傩" 为例》(1996)进一步指出,傩舞节目如《开山》《判官醉酒》等实际上是以肢体语言演绎的创世神话和道德寓言。这两项研究都注意到道具 " 纸钱 " 上记载的《太上洞渊神咒经》等道教经文,并首次建立经文内容与舞蹈动作的对应关系,如 " 斩鬼 " 动作与《度人经》中 " 斩馘六鬼 " 教义的关联。
2.3 传承谱系的初步整理
对傩舞历史渊源的考证在这一时期取得重要突破。《中华舞蹈志·江西卷》(1993)首次系统梳理了南丰傩舞的传承谱系,根据族谱记载和口述史料,将石邮村傩班的传承脉络追溯至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并确认了吴氏家族在傩舞传承中的核心地位。该书记载了清末民初 12 个主要傩班的分布情况及其代表性节目,如石邮村的 " 八宝傩 "、甘坊村的 " 十二太保傩 " 等,为研究地域流派差异提供了基础数据。1997 年出版的《江西傩文化》专设 " 师承关系 "章节,通过访谈21 位老艺人,整理出1949 年前后三代傩舞传人的技艺传承谱系,发现技艺传授严格遵循 " 父传子 "" 师带徒 " 的宗法制度,且不同流派存在明显的动作风格差异。
3 2000-2020 年:傩舞研究的繁荣期
3.1 多学科交叉研究趋势
这一时期南丰傩舞研究呈现出显著的跨学科特征,《傩文化的人类学解读》(2008)将傩舞置于仪式理论框架下分析,运用特纳的 " 阈限 " 概念阐释傩舞表演中神圣与世俗空间的转换机制。该研究特别关注到正月十六 " 圆傩 " 仪式中 " 判官点簿 " 环节的社会整合功能,指出这一表演实际上是对村落权力结构的象征性展演。《舞蹈生态学视域下的南丰傩舞研究》(2012)创新性地采用生态位理论,分析了傩舞与当地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信仰体系的共生关系,研究发现 " 开山 " 舞中斧劈动作的力度变化与山区伐木劳动节奏存在明显对应关系。
3.2 数字化保护的新探索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傩舞保护进入全新阶段。2006 年启动的 " 中国记忆·江西傩舞 " 数字化工程首次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记录石邮村傩舞的完整套路,建立的数据库包含超过 2000 个标准动作单元,每个单元都配有运动轨迹数据和生物力学分析。《基于运动捕捉技术的傩舞动作库构建》(2013)详细阐述了数据采集标准和处理流程,特别对 " 跳判 " 中的腾空动作进行了动力学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带来革命性变化,《VR 技术在傩舞传承中的应用》(2017)开发的沉浸式体验系统,用户通过头戴设备可以参与虚拟傩仪的全过程,系统精确还原了傩神庙的空间布局和仪式氛围。
3.3 国际视野下的比较研究
全球化语境下傩舞研究突破地域限制,《东亚面具舞蹈比较研究》(2005)系统对比了南丰傩舞、日本能乐和韩国山台都监戏的表演程式,发现三者都存在 " 请神—演神—送神 " 的仪式结构,但角色分类体系存在明显差异。《仪式舞蹈的人类学观察》(2011)将南丰傩舞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 " 辛辛 " 仪式舞蹈进行比较,两者都使用面具作为人神中介,但傩舞更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国际学术交流促进研究深化,201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 " 传统表演艺术保护国际研讨会 " 上,中国学者提交的《南丰傩舞的跨文化阐释》引起广泛关注,论文提出的" 仪式性—艺术性" 二维分析模型被应用于多个国家的传统舞蹈研究。
4 结论
南丰傩舞 70 年研究历程呈现出从形态记录到文化阐释的学术转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现有成果在动作解构(如《赣韵》创作研究)、文化内涵(如《南丰傩舞的形态与文化内涵研究》)和数字化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等系统著作奠定了研究基础。然而仍存在图文记录不足、国际比较薄弱等问题,未来需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化傩舞元素的现代转化路径探索,推动这一古老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子珂 , 乔子珍 . 南丰傩舞原生态艺术特色及文化旅游 [J]. 炎黄地理 ,2025,(03):175-177.
[2] 谢旖旎 . 浅析江西南丰石邮村傩舞的动作形态特征 [J]. 剧影月 报 ,2023,(06):70-71.
[3] 宋心果 . 江西南丰傩面的赋存与符号学视阈下的造物考论 [J]. 南方文物 ,2022,(05):272-278.
[4] 魏 磊 . 南 丰 傩 文 化 在 文 化 创 意 产 品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J]. 美 术 文献 ,2021,(03):124-125.
作者简介:郝汇丽 1,女,2000 年3 月,汉族,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史论研究
欧毓2 ,男,2001 年11 月,汉族,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