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的路径研究
刘俊丽
双辽市第二幼儿园 136400
一.教育家精神概述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丰富,涵盖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等多个方面。这些精神特质不仅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也反映了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的独特精神风貌。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的高尚品德、教育情怀、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导。教育家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专业能力上,也体现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创新中。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所共有的精神特质,是他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集体人格和精神风貌。它不仅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也反映了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策略
1、用教育家的眼光选择幼儿所学内容
教育家们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中引领社会发展,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是因为他们有独特的眼光和远见。在我国,最早提出“学前教育”的教育家是陈鹤琴先生,他提出:“小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受着家长、环境、书籍等因素的影响。环境既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发展,也影响到个人所学内容的选择和价值取向。”因此,幼儿园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幼儿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比如:在传统节日期间,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走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所。让幼儿了解我们祖国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文化;组织幼儿走进农耕文化展示区,了解农业生产的知识;在民俗文化体验区进行民俗活动体验;在国学讲堂中进行国学文化知识学习等等。
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采用相应教学方式。比如:针对小班幼儿可采用直观式教学;针对中班幼儿可采用启发式教学;针对大班幼儿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比如:在“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中可以以“春节”“端午”“中秋节”等为主题,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利用绘本、歌曲、故事等形式向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普及。
2、用教育家的情怀建设幼儿园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学前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要以听、说为主,其次是读、写、算。阅读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纲要》也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由此可见,幼儿园课程不仅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应该以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民族魂”和“世界情”四种精神品格为目标。
3、用教育家的精神引领幼儿教师成长
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教育家的精神引领。教育家们不仅有着强烈的教育理想,而且有着敢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幼儿教师。在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教育者们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断学习和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使自己成为一名有创新意识、有创新能力的教育家。
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前提。教育家们往往具备广泛深入学习相关领域知识及最新理论成果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会随时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还会对幼儿进行细致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他们还会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身心发展特点和活动目标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并有效实施。
4、用教育家的方法搭建家校沟通桥梁
教育家黄全愈认为:“好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庭、社会、政府、国家共同的责任。学校教育只能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政府教育三种力量形成合力下才能完成。”
“学校和家庭都必须重视并积极参与幼儿成长中的每一步,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此,幼儿园在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需要做好家校沟通工作,搭建家校沟通桥梁,从而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如家长学校、家长会、微信交流群等方式。教师也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家长讲座,让家长们了解幼儿学习和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5、用教育家的视野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教育家型园长、教师、幼儿园是新时代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用教育家的视野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在实践中加强对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在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都肩负着重要责任,应该共同营造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共同努力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教师应该以教育家精神引领自己的专业成长,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教育理念,还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还应该坚持“以德为先”,发挥教师育德、修德、立德、正德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坚持“终身学习”理念。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科学理念和丰富经验外,还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在与家长交流时,要不断探索和总结家庭教育经验。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继承传统文化中,教育者应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鼓励幼儿、教师和家长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在实践中,教育者应积极探寻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的有效路径,逐步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小衔接课程内容融合、教学评价融合的实践体系。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家园共育,家长应该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幼儿教学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 李学林 , 周渝阳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45(03):1-10.DO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25.03.026.
[2] 盖倩倩 . 浅析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J].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5,(04):19-21.
[3] 阚红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幼小衔接途径探究 [J]. 天津教育 ,2024,(19):79-80.
作者简介:姓名:刘俊丽、性别:女、出生年1987.02.15、民族:汉、籍贯:吉林省双辽市、职务:教导处主任、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幼小衔接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涵盖教育家精神,传统文化,AI 智能,学前教育法,幼小衔接四个准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