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刘语 蔡艳
德惠市同太乡和平中心小学 130316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并结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提出了从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评价多元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美术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这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已成为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积极推进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感、认知、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个性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以生为本,遵循课改核心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
2、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升
小学美术教育不仅要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教师要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机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因材施教,创新使用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身临其境。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例如,在教授《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展示大自然图片等方式,创设出美丽的大自然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小组合作,取长补短。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例如,在进行手工制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件手工作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设计,有的负责制作,有的负责装饰,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启发教学,以点带面。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启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画中的线条》一课时,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线条的绘画作品,然后提问学生:“这些线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能想象出这些线条可以表现出什么场景?”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对线条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因地制宜,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1、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一些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地区,教师可以将民间剪纸、刺绣、皮影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民间艺术,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2、关注学生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例如,在教授《我的家》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家,包括家具的摆放、房间的布置等,然后让学生用绘画或手工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家,这样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3、跨学科融合教学
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授《古诗配画》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古诗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既提高了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四)多元评价,构建科学全面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评价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优点,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水平。
2、评价方式多样化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如期末考试成绩、作品评价等。定性评价可以用描述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定量评价可以采用评分、等级等方式进行评价。
3、评价内容全面化
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时,不仅要看作品的绘画技巧,还要看作品的创意、色彩搭配、情感表达等方面。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给予小学美术教育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何文欢.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 少儿美术,2023(05)
[2] 冯宇宁;刘诗怡.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方法研究——以小学美术教育为例[J]. 画廊,2024(06)
[3] 曹雅姝.创意设计理念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202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