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策略
刘海冰
河南金鑫信息安全等级技术测评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12
一、引言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各种设备、物品连接到互联网,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然而,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信息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物联网环境涉及大量的传感器、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数据在多个环节流动,面临着诸多安全威胁。准确评估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防范策略,成为确保物联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这不仅关系到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对企业的商业利益和国家的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
2.1 设备安全风险
物联网中的设备种类繁多,包括传感器、执行器等,这些设备往往资源有限,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较弱。这使得它们在面对复杂的安全威胁时,难以部署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例如,一些传感器设备可能无法运行复杂的加密算法来保护采集数据的安全。同时,部分物联网设备的生产厂家在安全设计方面投入不足,导致设备存在安全漏洞,容易被攻击者利用,从而引发信息泄露或设备被控制等问题。
2.2 网络传输风险
物联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面临多种风险。由于物联网网络通常涉及多种通信协议和网络类型,如 Wi-Fi、蓝牙、ZigBee 等,不同协议和网络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可能存在问题,这为攻击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被截获、篡改或重放。例如,攻击者可以在无线通信过程中监听数据,获取敏感信息,或者篡改传输的数据,导致物联网系统做出错误的决策。
2.3 数据处理与存储风险
物联网系统收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丰富的用户信息和业务数据。在数据处理和存储环节,存在数据泄露、数据丢失等风险。一方面,物联网应用系统可能存在安全漏洞,使得攻击者能够非法访问和获取数据。另一方面,数据存储设备如果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加密存储、访问控制等,也容易导致数据被窃取或损坏。此外,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数据的管理和维护难度增大,增加了数据处理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三、物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策略
3.1 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
3.1.1 确定评估指标
综合考虑物联网环境的特点,确定涵盖设备、网络、数据等方面的评估指标。对于设备,评估其硬件安全性、软件漏洞情况、抗攻击能力等;针对网络,考察网络协议的安全性、数据传输的加密程度、网络访问控制能力等;在数据方面,关注数据的敏感性、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隐私保护等。例如,设定设备漏洞数量、网络加密强度、数据泄露可能性等具体指标,以全面衡量物联网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
3.1.2 选择评估方法
根据物联网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复杂的信息安全风险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等步骤,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综合风险评估结果。也可以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一些难以精确量化的指标进行模糊处理,使评估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利用漏洞扫描工具、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手段,获取评估所需的数据,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3.2 实施技术防范措施
3.2.1 设备安全加固
对物联网设备进行安全加固,提高其自身的安全性。在设备设计阶段,要求生产厂家加强安全设计,采用安全的硬件架构和操作系统,减少安全漏洞。对已投入使用的设备,及时更新固件和补丁,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同时,为设备配备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授权设备才能接入物联网系统,防止非法设备的接入带来安全风险。例如,采用数字证书技术对设备进行身份认证,只有持有合法证书的设备才能与其他设备或系统进行通信。
3.2.2 网络安全防护
加强物联网网络传输的安全防护。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例如,使用 SSL/TLS 协议对网络通信进行加密,防止数据被截获和篡改。建立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范系统(IPS),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及时发现并阻止异常流量和攻击行为。此外,对网络进行分段管理,设置防火墙,限制不同区域之间的网络访问,降低安全风险。
3.2.3 数据安全保护
在数据处理和存储环节,采取有效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对敏感数据采用加密存储,确保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同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遵循严格的隐私保护原则,对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保护用户隐私。
3.3 完善管理防范策略
3.3.1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物联网相关企业和组织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流程。例如,规定数据访问权限的审批流程、设备维护和更新的周期等。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使其能够正确执行安全管理制度,避免因人为失误导致的安全问题。
3.3.2 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
物联网系统的供应链涉及众多的设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等。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和审核,确保所采购的设备和软件符合安全标准。要求供应商提供安全漏洞的及时修复和技术支持,建立供应链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数据的保护,防止因供应链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信息安全事故。
3.3.3 制定应急响应预案
制定针对物联网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和责任分工,当发生信息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降低事件造成的损失。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评估,根据演练结果和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四、物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策略的应用效果
通过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实施技术防范措施和完善管理防范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风险。准确的风险评估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为采取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技术防范措施能够从设备、网络、数据等层面保障信息安全,减少安全漏洞和攻击的可能性。完善的管理防范策略则可以规范人员行为,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综合应用这些策略,有助于提升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护用户和企业的利益,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实施有效的技术防范措施和完善的管理防范策略,可以有效应对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风险。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持续关注信息安全问题,不断优化风险评估与防范策略,对于保障物联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推动物联网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雯 . 果蔬农产品直播电商供应链风险评价研究 [D]. 大连交通大学 ,2025.
[2] 胡相奇 . 列车无线网络安全脆弱性分析与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D]. 大连交通大学 , 2025.
[3] 王伟嘉. 数字赋能H 超市果蔬冷链物流风险管理研究[D]. 哈尔滨商业大学 , 2025.
[4] 高玉冉 . 基于区域互联互助的应急救援产品设计研究 [D].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2025.
[5] 张达 . 智能电网中的网络安全风险和管控措施研究 [J]. 东方电气评论 ,2025,39(03):50-5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