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劳动素养培育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协同机制研究
郑治栋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随着产业升级转型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矿业领域正经历从传统人力开采向智能化、无人化开采的革命性变革。这一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前景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则着重强调,“职业院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 16 学时”,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学生契合现代产业需求的职业劳动素养,并以此为核心动能有效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职院校亟待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矿山智能开采技术专业面向艰苦行业,更需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品质。本文旨在剖析职业劳动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内在关联,以该专业为例,审视当前育人环节中存在的梗阻,并系统构建二者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职业劳动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协同关系
(一)核心内涵界定
职业劳动素养是指在特定职业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综合体现,包含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深厚的劳动精神、卓越的工匠精神、崇高的劳模精神,以及必备的职业劳动安全素养、团队协作素养和创新劳动素养。就业竞争力则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就业机会、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并实现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水平、知识结构等硬实力,以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软实力。
(二)内在协同关系
职业劳动素养与就业竞争力存在深刻的共生关系。一方面,职业劳动素养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基石。在智能化时代,企业招聘不仅关注学生的技能证书,更看重其职业心态、工作作风、抗压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正是职业劳动素养的核心内容。具备良好职业劳动素养的学生,能更快适应岗位要求,遵守操作规程,与同事和谐共事,面对技术难题时持之以恒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展现出强大的岗位胜任力。另一方面,就业竞争力提升是职业劳动素养培育的价值归宿。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培育职业劳动素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学生就业质量高、职业发展顺畅,反过来会强化其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对劳动价值的肯定,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矿山智能开采技术专业而言,其工作环境特殊,对学生的责任心、安全意识、吃苦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极高。企业迫切需要的是不仅“会用”智能采矿设备,更能“爱护”设备、“优化”流程、“坚守”岗位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该专业构建二者协同机制具有极强的现实紧迫性。
二、当前协同育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尽管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职业劳动素养培育与就业竞争力提升往往存在 " 两张皮 " 现象,协同不足问题突出。一是劳动教育与实践技能培养脱节。部分院校将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卫生打扫、公益活动,未能与专业实训、生产实习等关键教学环节深度融合。劳动教育未能有效承载培养学生专业伦理、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功能,导致学生虽掌握技能,但缺乏对职业劳动的深层认同和敬畏。二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与广度不足。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其真实的生产环境、文化氛围和管理制度是培育职业劳动素养的最佳土壤。然而,目前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学生实习、设备捐赠等浅层,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共享等方面的参与度不足。学生难以在企业真实场景中深刻感悟和内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是评价体系重技能轻素养。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多以专业技能考核、理论知识笔试为主,对职业劳动素养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科学、可量化、可操作的指标和方法。这导致学生和教师均倾向于将更多精力投入在易考核的硬技能上,忽视了软实力的积累。四是对艰苦行业的职业认同感教育薄弱。针对矿山等艰苦专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教育引导不足。面对智能化转型,若未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矿业的新面貌和新机遇,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行业排斥心理,影响其职业定力和长远发展。
三、构建“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实施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应以系统思维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价值引领- 课程融入-实践淬炼- 文化浸润- 评价反馈”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强化价值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思政教育和职业启蒙的核心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学第一课邀请矿山劳模、大国工匠、优秀校友进校园,讲述奋斗故事,展现智能采矿时代的职业魅力。定期组织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劳动价值命题,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坚定信念,增强对矿山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深化课程融入,推动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中系统设计“劳动素养模块”。在《智能采矿技术》课程中融入设备维护保养、7S 管理规范;在《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中强化安全操作规程、风险辨识与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在实训课程中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将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标准作为技能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开设不少于 16 学时的“三种精神”专题教育必修课,编写具有矿业特色的校本教材,案例取材于合作企业真实项目与人物。
(三)加强文化浸润,营造浓厚氛围:将“三种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训场地、教学楼宇布置劳模事迹展板、工匠格言警句;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定期开展技艺展示和交流活动;举办校级技能大赛,对标国赛、行赛标准,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氛围;利用新媒体宣传优秀学生和校友的先进事迹,使崇尚劳动、尊重工匠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培育高职学生卓越的职业劳动素养,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实现个人长远发展的核心支撑,更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对于矿山智能开采技术等专业,二者协同的必要性尤为突出。本文提出的 " 五位一体 " 协同机制,通过价值引导、课程教学、实践锻炼、文化熏陶和科学评价的综合作用,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 " 德技并修" 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蒋开伟 .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5,47(S1):295-297.
[2] 杨立华 .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审思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15):52-54.2024.15.012.
[3]赵希彦,李云飞,田晓玲.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 [J]. 教育与职业 ,2024,(14):66-72.2024.14.001.
2024 年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专项研究课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材编写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SJC-Y2024099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专项课题《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S[2023]GHBZXZ176
2024 年度院级科研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YYKY-XMHX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