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间艺术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

计姝含

东北大学 11000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新媒体技术正迅速崛起,并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活力。在这一进程中,艺术传播已经超越了时间空间与地域文化的界限,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这一变革不仅为艺术家和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与交流平台,同时也为新媒体环境下的跨文化间艺术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间艺术传播的机遇

首先,在新媒体时代的浪潮中,媒介平台的艺术传播效应愈发突出。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如抖音、YouTube 等短视频凭借其迅速的传播速度和低成本的优势,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载体。不仅打破了传统艺术传播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实现了艺术信息的快速流通和精准传播,还极大提高了艺术传播效率和呈现质量,扩大了艺术传播的覆盖面。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间的艺术传播形式愈发丰富多样。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现有新媒体环境下的跨文化间艺术传播更加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和沟通。基于传播链的精准定位,新媒体能够依据受众对不同艺术文化的偏好进行个性化的推荐,实现艺术的持续、立体化传播。

其次,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情感交融是其最高境界,若艺术作品在与受众接触之后无法令其产生情感的波动,则很难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新媒体环境下的跨文化间艺术传播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为受众提供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受众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弹幕、评论等多种方式参与到艺术传播中来。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促进跨文化间艺术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和误解。新媒体平台通过强大的交互作用,将艺术作品中蕴藏的情感元素传递给受众,使受众情感变化能够被及时的捕捉,实现二者在情感层次上的深度共情。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间的艺术传播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机遇。这些机遇不仅为广大艺术家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和新传播可能,也为跨文化的交流互鉴创造了新的研究范式。我们应积极把握这些机遇,构建一套能够适应不同国家艺术文化理解与交流的话语准则。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外化艺术热点,共同推动世界艺术文化的多元化繁荣与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间艺术传播的挑战与应对路径

(一)文化差异与艺术同质化问题

在跨文化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文化差异与其导致的理解接受问题是首要的挑战。尽管新媒体平台为观众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的艺术,语言障碍是艺术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之一。艺术的传播往往伴随着语言的沟通,而语言作为表达艺术文化的载体,其差异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偏差,影响受众对艺术本身的准确理解。此外,跨文化间艺术传播在思维层面上的局限性也值得关注。它往往过于强调正面艺术思想和价值观的灌输,加深了海外受众对输出方的刻板印象,忽视了海外受众的个性需求、接受心理和认知要素。这种单向的传播模式可能导致观众对艺术的价值判断产生分歧,难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针对艺术同质化的问题,巫鸿始终认为“以一方为参照去审视、反思另一方的思想与文化,可以创造远景思维空间,从而开拓一条中西对话、文明互鉴的理想路径”。创作内容是艺术的灵魂,是获得大众喜爱的关键,而优质内容产出的前提离不开富有创新性的思维。而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间艺术传播的同质化趋势降低了艺术市场和在传播过程中的活力,尤其是在某个热点的艺术现象出现并获得良好反馈后,大量类似风格和主题创作紧随涌现,同质化、单一化艺术的大量出现拉低了艺术层次,削弱了艺术本身的个性化特征,使大众产生审美疲劳,从而阻碍了跨文化间艺术传播的发展。

(二)艺术信息过载与离散化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间艺术传播面临着信息过载与离散化的双重挑战。新媒体平台上的艺术作品、评论、新闻等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态势,受众在浏览和筛选信息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导致其注意力难以集中。他们不断在各类艺术元素间切换,难以对某一艺术评论保持持续的关注和深度理解。同时,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未被授权而被非法盗用和二次创作,盗版艺术作品的泛滥严重冲击了艺术版权的市场秩序,催生了大量质量低劣、抄袭严重的艺术作品。由于新媒体平台尚缺乏有效的辨别真伪的能力和版权保护机制,这些盗版作品依然通过新媒体媒介进行广泛传播,以获取关注和经济收益,扰乱了跨文化间艺术的传播秩序。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如短视频、微博等通常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现,并通过多个渠道进行传播,渠道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关联,这种传播方式虽然方便了受众快速获取信息,但也导致艺术深度的完整性被削弱,使用户难以形成对艺术的整体认知。

(三)艺术传播的技术分化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间艺术传播所面临的的技术分化问题愈发显著。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部分偏远地区或群体因经济、教育、建设等多重因素的制约,难以获得先进的数字媒体设备或网络平台的介入,出现与外界多元文化隔绝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部分人群在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中的参与度受限,使其在艺术传播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艺术家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并掌握新技术,以保持传播方式的与时俱进。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当今全球化是由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推动的,这种技术使国界无法阻挡金融资本的流动之外,也无力阻挡思想、文化和图像的渗透”。在当前国际传播秩序不平衡、跨文化传播格局不对称的背景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跨文化传播力量上仍需进一步加强。而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前提和关键,就是充分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性,改善我国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摆脱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格局中的“他塑”的困境,转而提升“自塑”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强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国家形象构建的主导权。

结语

新媒体下的跨文化艺术传播在文化理解、价值观冲突、技术与传播渠道等方面面临着困境与挑战,限制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发挥。为此,我们应抓住机遇,采取创新性的应对策略,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与时俱进,加强文化交流、注重艺术的本土化表达,积极探索并实施有效的跨文化的艺术传播策略;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不断优化跨文化的艺术传播路径,创新艺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加强艺术传播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支持,为跨文化艺术的传播并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间距”即对话——从弗朗索瓦·于连的多元文化观谈开去 [J]. 中国比较文学 ,2019(02):30-46.

[2] 巫鸿.“空间”的美术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3] 张展赫 , 张基温 . 新媒体导论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4] 胡钰. 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