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中的绿色建筑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王文博 陈磊

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保障服务中心 255000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剖析传统建筑弊端,详述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关键技术,从规划、施工到运营各阶段阐述实施要点,展望发展前景,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一、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大户,迈向绿色发展之路迫在眉睫。绿色建筑设计与实施不仅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更是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空间追求的必然选择,对于推动建筑工程行业转型升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二、传统建筑工程的环境弊端剖析

(一)能源消耗巨大

传统建筑在运行阶段,采暖、制冷、照明等系统能耗居高不下。据统计,商业建筑中空调系统能耗占比可达 40% - 60%,居住建筑冬季采暖能耗亦相当可观。这主要源于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大量能源在传输与使用过程中被浪费,加剧能源供应压力。

(二)资源浪费严重

建筑建造过程中,原材料开采、运输、加工环节损耗惊人。如施工现场木材加工剩余废料多,混凝土浇筑常超量配置导致浪费;同时,建筑寿命短、拆除频繁,建筑垃圾处理不当,不仅占用土地,还污染土壤与水体,造成资源双重流失。

(三)环境污染突出

施工扬尘、噪声扰民现象频发,建筑材料挥发有害气体,如甲醛、苯等,危害室内空气质量,影响居民健康。此外,传统建筑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未经处理的雨水携带污染物排入自然水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

三、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详述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考量,确保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及拆除各阶段,资源消耗最少、环境影响最低。选用可再生材料,设计可拆卸结构,为建筑未来改造、材料回收预留可能,使建筑与自然生态长期协同发展。

(二)以人为本原则

关注使用者身心健康与舒适度,合理规划室内空间布局,保证采光、通风良好。利用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依赖,优化通风系统引入新鲜空气,营造健康宜居室内环境,提升使用者满意度与工作效率。

(三)整体协同原则

强调整体性思维,建筑设计需与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相融合。尊重地形地貌,保护原生植被,传承地域文化特色,使建筑成为自然、社会有机组成部分,而非突兀 “异物”。

四、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应用

(一)高效节能技术

1.高性能围护结构

采用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如岩棉板、气凝胶毡等,提升墙体、屋面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建筑传热系数。结合双层中空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等门窗技术,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实现建筑节能 30% - 50%。

2.智能照明与控制系统

引入自然光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根据室内光照强度、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照明亮度与开关。配合智能窗帘控制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降低照明能耗 40% - 60%,同时提升室内光环境舒适度。

(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1.太阳能光伏发电

在建筑屋顶、外立面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建筑自用或并网输出。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如机场、展览馆,光伏系统可满足部分用电需求,减少对传统电网依赖,降低碳排放。

2.地热能应用

利用浅层地热能,通过地源热泵系统实现冬季供暖、夏季制冷。该技术能效比高,相比传统空调系统节能 30% - 40%,且运行稳定,不受室外气候剧烈波动影响,为建筑提供持续舒适环境。

(三)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

1.雨水收集系统

在建筑屋面、地面设置雨水收集装置,经初期弃流、过滤、消毒等处理后,储存于雨水收集池。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补水等非饮用用途,减少市政供水压力,以住宅小区为例,雨水利用率可达 30% - 50%。

2.雨水渗透技术

采用透水铺装材料铺设地面,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增加雨水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内涝风险。同时,设置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利用植被与土壤自然净化雨水,改善区域生态水文环境。

(四)绿色材料选用技术

1.本地可再生材料优先

优先选用本地生产、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如竹材、再生钢材、本地黏土砖等。本地材料运输距离短,碳排放少,且可再生材料来源广泛,如竹子生长迅速,可替代部分木材,降低森林资源消耗,促进区域经济循环。

2.低环境影响材料应用

选择环境友好型材料,其生产过程能耗低、污染小。如使用无甲醛的生态板材、可降解的建筑涂料,从源头上减少室内外环境污染,保障使用者健康。

五、绿色建筑在建筑工程各阶段的实施要点

(一)规划阶段

1.场地选址与布局优化

选择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地块,减少居民出行能耗。依据地形、风向、日照等自然条件,合理布局建筑朝向、间距,保证冬季日照充足、夏季通风良好,提高建筑自然采光与通风效率,降低能耗。

2.生态环境融合设计

保留场地内原有水系、植被,构建生态廊道,将自然景观引入建筑群落。规划雨水收集与利用设施,结合地形设置雨水径流引导路径,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提升场地生态品质。

(二)施工阶段

1.绿色施工管理

建立绿色施工管理制度,明确节能减排目标与责任人。加强施工现场扬尘、噪声、污水排放控制,采用洒水降尘、低噪声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干扰。

2.节材与资源循环利用

推行建筑材料集中加工配送,提高材料利用率;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减少现场搅拌污染。加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通过分拣、破碎、再生处理,将废砖石、混凝土制成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基层、砌块生产等,实现资源循环。

(三)运营阶段

1.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应用

安装 BEMS,实时监测建筑能耗、水耗、室内环境质量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挖掘节能潜力。如根据用电峰谷时段调控设备运行,优化空调系统温度设定,实现精细化能源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15% - 20%。

2.持续维护与优化

定期对建筑设备、系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高效运行。依据使用者反馈与监测数据,适时调整室内环境参数、优化设备运行模式,持续提升建筑性能与舒适度,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六、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环保意识提升,绿色建筑将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一方面,新型绿色材料、节能技术不断涌现,如透明太阳能电池、自修复建筑材料,将进一步提升建筑性能;另一方面,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绿色建筑标准逐步完善,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未来,绿色建筑有望成为建筑主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七、结论

绿色建筑设计与实施是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遵循设计原则、应用关键技术、把控各阶段实施要点,建筑工程可实现从传统高耗粗放向绿色低碳集约转型,为人类创造美好可持续未来。

参考文献

[1] 吴旭怡,项冬渝. 绿色建筑设计的实施策略与发展趋势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7):1312-1312.

[2] 赵娜,历剑. 绿色建筑中的节水策略研究与建筑给水排水设计[J]. 数字化用户,2024(35):107-108.

[3] 吕玉兵. 绿色建筑技术在现代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与挑战[C]//2024智慧施工与规划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