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物联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与防范策略

作者

郭开心

河南天祺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1

一、引言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各种设备、物品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使人们能够更加智能化地管理和控制各种资源。然而,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计算机网络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支撑,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可能导致物联网设备故障、数据泄露,还可能对个人隐私、企业运营甚至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深入研究物联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与防范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保障物联网的安全可靠运行,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物联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

2.1 设备安全风险

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包括传感器、智能家电、工业控制器等。这些设备通常资源有限,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较弱,难以安装复杂的安全防护软件。同时,部分设备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在安全设计方面投入不足,导致设备存在诸多安全漏洞。例如,一些物联网传感器可能未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容易被窃取或篡改。此外,物联网设备的更新和维护相对困难,许多老旧设备可能无法及时得到安全补丁,增加了被攻击的风险。

2.2 数据传输安全风险

物联网中数据在设备与设备、设备与服务器之间频繁传输。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可能面临多种安全威胁。一方面,无线网络传输的开放性使得数据容易受到监听、截取和篡改。例如,攻击者可以通过搭建恶意无线网络热点,诱使物联网设备连接,从而获取传输的数据。另一方面,不同物联网设备和系统采用的通信协议各不相同,部分协议可能存在安全缺陷,容易被攻击者利用。例如,一些早期的物联网通信协议缺乏有效的身份认证和加密机制,无法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2.3 应用安全风险

物联网应用涉及多个领域,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物联网等。这些应用系统通常与用户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密切相关,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应用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包括代码漏洞、配置错误等。例如,应用程序中的 SQL 注入漏洞可能导致数据库被攻击,数据被窃取或篡改。此外,物联网应用往往需要与第三方服务进行交互,如云计算服务、数据分析平台等,这也增加了安全风险。如果第三方服务存在安全问题,可能会牵连到物联网应用系统。

三、物联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策略

3.1 技术防范手段

3.1.1 设备安全加固

对物联网设备进行安全加固,提高其自身的安全性。首先,设备制造商应加强安全设计,采用安全的硬件架构和操作系统,从源头上减少安全漏洞的产生。例如,在硬件设计中加入安全芯片,用于存储加密密钥和进行身份认证。其次,为设备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软件,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实时监测和防范外部攻击。此外,建立设备漏洞检测和修复机制,定期对设备进行漏洞扫描,及时更新安全补丁,确保设备的安全性。

3.1.2 数据传输加密与认证

为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采用加密技术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例如,使用对称加密算法或非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同时,建立完善的身份认证机制,对设备和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确保只有合法的设备和用户才能进行数据传输。例如,采用数字证书技术,为物联网设备和用户颁发数字证书,通过验证数字证书的有效性来确认身份。此外,对通信协议进行安全优化,弥补现有协议的安全缺陷,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3.1.3 应用安全防护

加强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安全防护,对应用程序进行全面的安全测试,包括代码审查、漏洞扫描等,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在应用开发过程中,遵循安全编码规范,避免出现常见的安全问题,如 SQL 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等。同时,对应用系统的配置进行严格管理,确保配置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此外,建立应用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限制对应用系统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

3.2 管理防范措施

3.2.1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物联网相关企业和组织应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流程,规范设备管理、数据处理、应用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操作。例如,规定设备的采购、安装、使用和报废流程,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制定数据访问和使用规则,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同时,加强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3.2.2 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

物联网的供应链涉及众多的设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和审核,确保所采购的设备和软件符合安全标准。要求供应商提供安全漏洞的及时修复和技术支持,建立供应链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数据的保护,防止因供应链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信息泄露或系统故障。例如,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明确安全责任和义务,要求供应商遵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

3.2.3 制定应急响应预案

制定针对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安全事件的分类、分级标准,以及相应的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当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降低事件造成的损失。应急响应预案应包括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流程、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评估,根据演练结果和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3 人才培养策略

3.3.1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物联网安全、网络安全技术、密码学等相关课程的比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竞赛和认证考试,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

3.3.2 开展在职人员培训

物联网企业和相关组织应重视在职人员的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计算机网络安全培训课程和讲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安全法规、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满足不同岗位的安全需求。例如,对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漏洞检测与修复技术培训,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响应策略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能够更好地应对物联网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

物联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与防范策略是当前物联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深入分析物联网中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技术防范手段、管理防范措施和人才培养策略,可以显著提升物联网的安全水平。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持续关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动态,不断创新和完善安全防范策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确保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新跃, 胡科, 杨文, 罗德彪. 基于身份策略的5G 专网安全系统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5,44(02):153-158.

[2] 胡伟 . 物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J]. 通讯世界 ,2025,32(06):52-54.

[3] 张宇 , 万军 , 陈承斌 . 基于访问策略控制的主动式网络信息安全应急联动模型 [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5,33(03):167-175.

[4] 叶志. 基于政策文本量化的我国网络安全政策变迁研究[D]. 武汉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