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唐衍

扬州颐诚置业有限公司

摘要:在城市更新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历史街区作为承载城市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正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本文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建筑设计策略为研究核心,探讨在尊重历史文脉、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手段实现历史街区的功能提升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首先分析了历史街区的基本特征与价值,梳理了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其次结合城市更新的相关理论与政策法规,构建了涵盖总体规划、单体建筑改造、绿色设计及社区参与等方面的建筑设计策略;总结出经验。研究表明,历史街区的更新应坚持“保护优先、有机更新、新旧融合、活化利用”的原则,推动文化传承与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建筑设计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社会记忆与地域特色,但在现代化发展压力下面临着功能衰退、空间失序、文化流失等多重问题。如何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课题。

1.历史街区的基本特征与价值分析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空间体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建筑风貌。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空间结构、建筑形式、材料工艺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等方面。首先,历史街区通常保留有较为完整的街巷格局,街道尺度宜人,空间层次丰富,体现出传统城市规划的智慧与人文关怀。其次,街区内的建筑多为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具有较强的年代感和地域性,如青砖灰瓦的传统民居、中西合璧的里弄建筑或具有民族特色的院落式住宅等,这些建筑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建造技术水平,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此外,历史街区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凝聚力,原住民长期居住形成的邻里关系和生活方式,构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和生活场景。

从价值层面来看,历史街区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社会与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方面,历史街区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城市发展变迁的轨迹,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对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价值方面,历史街区通常拥有稳定的社区结构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习俗、手工艺、地方戏曲等,这些元素共同构建起街区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活力。经济价值方面,经过合理保护与再利用的历史街区能够带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然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部分历史街区面临过度商业化、原住民流失、风貌破坏等问题,导致其原有价值被削弱甚至丧失。因此,深入分析历史街区的基本特征与价值,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2.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基础

在城市更新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物保护,而是逐步发展为融合城市发展、文化传承与社会可持续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题。这一过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城市更新理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以及建筑设计的适应性再生思想。

城市更新理论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宏观的发展框架。城市更新经历了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演变过程,强调对既有城市空间结构的尊重与延续,主张通过渐进式、微改造的方式实现功能提升与环境改善。在此背景下,历史街区被视为城市更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新策略需兼顾空间品质提升与历史文化延续,避免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文化断层与社区解构。

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念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了核心原则与价值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出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成为指导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准则。这些理念强调在更新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和空间格局,避免简单复制或过度商业化改造,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传递。

建筑设计中的适应性再生理论为历史街区的功能转型与空间活化提供了实践路径。该理论主张在尊重历史肌理的基础上,通过功能置换、空间重构、材料更新等手段,使老旧建筑适应现代社会使用需求,同时保持其文化特征与历史记忆。这种“新旧共生”的设计理念,有助于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利用与动态发展。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需要建立在城市更新理论、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与建筑设计适应性再生理念的综合支撑之上,形成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提供科学依据与方向指导。

3.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的建筑设计策略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建筑设计策略,在延续历史风貌的同时满足现代功能需求。首先,在总体规划层面,应尊重街区原有的空间肌理和街巷格局,保持传统尺度与空间序列的完整性。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与交通组织优化,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增强街区的可达性与活力。同时,应控制开发强度,避免大拆大建,采用“微更新”方式实现渐进式改善。

在单体建筑改造方面,需根据不同建筑的历史价值与保存状况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方式。对于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建筑,应以修复和维护为主,保留原有结构体系、建筑材料与装饰细节,确保其历史真实性。而对于一般历史建筑或质量较差的老旧建筑,则可通过功能置换、加建改造等方式实现再生利用。例如,将传统民居改造为文化展示空间、文创办公场所或特色商业空间,在保留外观风貌的同时植入新功能,实现“老建筑、新用途”的有机融合。

绿色可持续设计是推动历史街区高质量更新的重要方向。应在尊重历史环境的前提下,引入节能技术与生态理念,如自然通风采光设计、雨水回收系统、绿色屋顶等,提高建筑能效与环境适应性。同时,注重本土材料与传统工艺的运用,降低对原有结构的破坏,实现低碳、环保的更新目标。

建筑设计还应关注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强化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住条件而不破坏原有社区结构,保障原住民的生活权益,增强街区的社会活力与归属感。综合来看,历史街区的建筑设计应坚持“保护优先、新旧融合、功能活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策略体系,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生活的有机统一。

结论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在城市更新进程中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历史街区的基本特征与价值,结合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需求,提出了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表明,应在尊重历史肌理与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渐进式的更新方式,注重功能提升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同时,绿色可持续理念与社区参与机制的融入,对于增强街区活力、实现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历史街区更新应更加注重多学科协同、精细化设计与全过程管理,推动城市文化品质与空间价值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舒静.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更新中的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 (25): 27-29.

[2]朱玄戈,甘文泉,王蔚.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对比分析 [J]. 中国名城, 2024, 38 (03): 39-48.

[3]张杏燕. 浅析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建筑设计思路 [J]. 房地产世界, 2021, (15): 44-47.

[4]孙越. 浅析历史街区改造项目特点及现行设计标准对其影响与制约 [J]. 中国标准化, 2019, (02): 34-35.

[5]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文化遗产活化利用[J]. 王清恋;张博程.城乡建设,2024(18)

[6] 构建多层级全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J]. 吕舟.城乡建设,2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