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遗” 脉相承,打造数智赋能型非遗研学新模式

作者

于佳 王姝予

沈阳师范大学 110034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中华民族智慧所凝结而成的产物,其承载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遭遇了如传承人老龄化以及传播范围受限等一系列问题,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崭新兴起的教育模式,它把学习和旅行相互结合起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予了全新的契机。在数字技术以及智能技术呈现飞速发展态势的当下,数智赋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小市一庄有着极为丰富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是满族剪纸、满族刺绣以及满族歌舞等,这为开展非遗研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不过当前小市一庄的非遗研学在数智化应用层面存在欠缺,没能将数智技术的优势充分呈现出来,剖析怎样在小市一庄打造数智赋能型的非遗研学新模式,对推动当地非遗传承以及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有着意义。

二、小市一庄非遗研学现状

(一)非遗资源丰富,研学具备基础

小市一庄所处的本溪满族自治县,满族文化历史悠久,有着多项国家级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的满族剪纸,其构思十分巧妙,题材较为广泛,包含了满族的生活场景、神话传说等诸多内容,满族刺绣工艺精良,色彩鲜艳美丽,在服饰、日用品等方面都有应用,满族歌舞充满浓郁民族风情,呈现出满族人民的热情与豪迈。这些丰富的非遗资源,为小市一庄开展非遗研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下小市一庄已然开展了部分非遗研学活动,像是安排学生前去参观非遗展览馆,以及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呈现场教学之类的,借助这些活动,学生得以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的历史以及文化内涵,提高自身对于非遗的保护意识。

(二)数智技术初步应用,存在发展空间

随着数智技术持续发展,小市一庄于非遗研学里也着手尝试运用部分数智技术,比如在非遗展览馆内设置了多媒体展示装置,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向游客呈现非遗的制作流程以及历史渊源,研发了简易的非遗研学 APP,给学生供给一些非遗知识以及研学活动信息。

然而当前这些数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尚处于较为初始的阶段,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其中一个方面是,多媒体展示设备所呈现的内容相对比较单一,缺乏互动的特性,又欠缺趣味性,很难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另一个方面在于,非遗研学APP 的功能表现得不够完备,信息更新的及时性欠佳,故而无法充分契合学生以及家长的需求。由此可见,小市一庄在数智技术应用领域以及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三、小市一庄非遗研学存在的问题

(一)数智化水平低,体验感不足

当下小市一庄所开展的非遗研学活动,多数仍处于传统模式阶段,数智化程度相对不高,学生们于研学进程里,主要是凭借听与看的方式来进行,严重缺少实际动手操作以及互动体验的契机,举例而言,在学习满族剪纸这项技艺的时候,学生们仅仅可观看传承人进行演示,而自己真正动手操作的机会颇为有限,在了解满族歌舞这一文化形式时,同样只是观看表演,根本无法亲身参与进去。

这样一种缺少互动以及体验的研学模式,很难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使得学生对于非遗的理解以及记忆无法足够深刻,对非遗研学的效果产生了影响。

(二)研学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系统性

小市一庄所开展的非遗研学课程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欠缺系统性与针对性,其一课程内容呈现出零散状态,尚未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致使学生在研学进程中难以对非遗文化达成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其二,课程设置未充分考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需求,使得课程内容要么过于简易,要么过于繁杂,无法契合学生的学习要求。

研学课程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衔接存在不足,没有把非遗文化和学生的课本知识进行结合,难以达成研学与教育的有机融合,致使非遗研学的教育价值有所降低。

(三)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非遗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这类人才要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又要掌握教育相关知识以及数智技术,然而小市一庄在这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人才短缺状况,当前参与非遗研学工作的人员多数是非遗传承人或者当地导游,他们对非遗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可是缺少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以及数智技术应用能力,难以给学生提供专业的研学指导与服务。

小市一庄的非遗研学服务质量欠佳,原因在于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比如说在研学活动期间,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难以做到及时解答,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活动时也表现不佳,这些情况对学生的研学体验产生了影响。

(四)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影响力有限

小市一庄所开展的非遗研学活动,在宣传推广层面存在欠缺之处,其影响力较为有限,当下宣传推广的渠道呈现出单一的状况,主要借助当地的旅游网站以及社交媒体来实施简单的宣传行为,尚未构建起系统的宣传推广方案,而且宣传内容也欠缺丰富性与吸引力,难以全面呈现小市一庄非遗研学的特色以及优势。

小市一庄的非遗研学活动因宣传推广力度欠缺,知名度较低,吸引的学生与游客数量不多,未能充分发挥非遗研学在传承非遗以及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打造数智赋能型非遗研学新模式的措施

(一)提升数智化水平,增强体验感

建设虚拟仿真研学平台,借助虚拟现实以及提高现实等技术手段,打造出虚拟的非遗研学场景,学生们可依靠佩戴 VR 设备,真切地感受满族的生活环境、传统节日等内容,借助AR 技术,把虚拟的非遗元素和现实场景相融合,达成与非遗的互动,比如在学习满族剪纸时,学生们可凭借 AR 技术在虚拟的纸张上开展剪纸操作,系统会及时反馈操作结果,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习兴趣。

2. 开发有强互动性的研学 APP :对非遗研学 APP 的功能给予完善,增添互动性以及趣味性,比如设置在线答题、非遗知识竞赛、虚拟非遗制作等板块,促使学生们于游戏过程中学习非遗知识,开发社交功能,使学生们可分享自身的研学成果以及心得体会,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优化研学课程设计,提高系统性

构建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准以及学习需求,去设计有不同层次的非遗研学课程,课程内容要包含非遗的历史源头、制作技艺、文化意蕴等多个方面,以此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说,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设计以参观以及体验作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促使他们初步知晓非遗文化,对于中学生而言,可以设计以研究和剖析作为主要方式的课程,帮助他们深入认识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2. 强化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把非遗研学课程同学校的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知识相互结合起来,去开发有学科特色的研学课程,比如说,在语文课程当中,可结合满族的民间故事来开展研学活动,在美术课程里,可以结合满族的剪纸、刺绣等工艺来开展研学活动,借助这样的做法,达成研学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非遗研学的教育价值。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

进行人才培训活动,定期安排非遗传承人、导游以及教师等相关人员参与数智技术应用、教育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培训活动,以此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比如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开展数智技术应用培训,使他们可掌握VR、AR 等技术在非遗研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培训,让他们学会怎样设计研学课程以及组织研学活动。

2. 引入专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一批熟悉非遗文化又精通教育以及数智技术的专业人才投身于小市一庄的非遗研学工作,这些专业人才可为非遗研学活动给予专业的指导与服务,提升非遗研学的质量与水平。

(四)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影响力

拓展宣传渠道要充分借助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等途径来开展宣传推广工作,比如在各大旅游网站、教育平台以及社交媒体上发布小市一庄非遗研学的相关信息,像活动内容、特色优势以及报名方式等都要覆盖其中,还要制作宣传视频、海报等资料,借助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等方式来进行宣传。

2. 塑造独特品牌:将小市一庄所拥有的非遗资源以及数智化特色相互融合,塑造出有较高辨识度的非遗研学品牌,像是举办非遗研学文化节、开展非遗研学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以此提升小市一庄非遗研学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着重关注品牌的维护与升级工作,持续不断地提升品牌所获得的美誉度。

五、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诸多关键途径,其中非遗研学占据着关键地位,而数智赋能这一新兴力量为非遗研学的创新演进给予了全新契机,本文选取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一庄作为实例,深入剖析了此地非遗研学的实际状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数智赋能型非遗研学全新模式的具体举措。

采取提升数智化水平、优化研学课程设计、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一系列举措,可切实解决小市一庄非遗研学里存在的问题,提升非遗研学的质量与水平,增进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以及保护意识,推动当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进程。

然而构建数智赋能类型的非遗研学全新模式属于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付出努力,在未来,我们仍要持续进行探索以及实践,促使数智赋能型非遗研学模式得以完善,为非遗传承以及文旅融合发展贡献出更为可观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宁 . 后申遗时期广西非遗茶文化研学旅行发展研究 [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17(5):42-49.

[2] 高明莉 . 数智文化视域下古建筑景观微改造文化传承与文旅活化设计策略研究 [J]. 设计 , 2025, 10(3):6.DOI:10.12677/design.2025.103020.

[3] 史峰 , 王兴 , 富勃 , 潘玲 . 抚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探研 [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3):3.

[4] 曹志宏 . 产业区位因素指向的研学课程设计与实践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12):69-71.

[5] 陈昕 . 新媒体时代赣州旅游传播策略研究 [D]. 广西大学 ,2014.DOI:10.7666/d.D525792.

校级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编号 X20251016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