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在门急诊患者使用中的潜在不良反应与管理对策
陆芹 张恒通讯作者
苏州市相城区中医医院 215004
一、引言
中药注射剂是将传统中药经现代工艺提取、精制而成的无菌溶液,可直接注入人体,起效迅速,在门急诊治疗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其使用频率增加,不良反应事件也时有发生,引起了广泛关注。了解这些潜在不良反应并实施有效的管理对策,对提升门急诊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二、中药注射剂在门急诊使用中的潜在不良反应
2.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中药注射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多含有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作为过敏原,引发机体的过敏反应。轻者可出现皮疹、瘙痒、红斑等皮肤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例如,清开灵注射剂在门急诊使用中,就有患者出现药疹、呼吸困难等过敏表现。
2.2 发热反应
部分患者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后会出现发热症状。这可能是由于中药注射剂中的杂质、热原等物质,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发热反应一般在用药后较短时间内出现,体温可高达 38℃甚至更高,同时可能伴有寒战、头痛等不适症状。如双黄连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就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发热反应。
2.3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可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某些中药注射剂中的成分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干扰心肌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例如,参麦注射剂在门急诊使用时,个别患者会出现心慌、血压降低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2.4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也较为常见。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可能与中药注射剂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以及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有关。比如,柴胡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不适。
2.5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少数情况下,中药注射剂可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抽搐、麻木等。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药物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干扰神经递质的传递或影响神经细胞的代谢。例如,灯盏细辛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有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
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3.1 药物因素
中药注射剂大多由多味中药提取制成,成分复杂多样,难以完全明确其具体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其中一些大分子物质及未知成分可能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不同厂家生产的中药注射剂,由于原料来源、提取工艺、质量控制标准等存在差异,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质量不稳定的中药注射剂更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中添加的辅料,如增溶剂、助溶剂、pH 调节剂等,也可能成为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某些辅料可能对机体产生刺激或过敏反应。
3.2 患者因素
不同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存在差异,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也各不相同。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以及过敏体质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相对较高。
患者本身所患的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例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清除能力下降,容易导致药物蓄积,引发不良反应。
3.3 临床使用因素
部分临床医生在门急诊用药时,为追求更好的治疗效果,可能会超剂量使用中药注射剂。药物剂量过大,超出机体的耐受能力,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时,如果存在配伍禁忌,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中药注射剂与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混合时,可能出现浑浊、沉淀等现象,不仅影响药物疗效,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滴注速度过快,会使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的药物量过多,超过机体的适应能力,从而引发不良反应。不同的中药注射剂有其适宜的滴注速度要求,临床使用时若不加以注意,就容易出现问题。
四、中药注射剂在门急诊使用中的管理对策
4.1 加强质量控制
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循相关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优化提取、精制、灭菌等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减少杂质和热原的产生。
完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检测。不仅要对主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还要对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杂质、大分子物质等进行检测和控制。提高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上市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4.2 强化用药前评估
门急诊医生在开具中药注射剂处方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基础疾病等信息。对于有过敏体质或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中药注射剂,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身体状况,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中药注射剂。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应根据其生理特点,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
4.3 规范临床用药
临床医生应严格按照中药注射剂的适应证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选择最合适的治疗药物,杜绝将中药注射剂作为万能药使用。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使用中药注射剂,不得随意超剂量用药。同时,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滴注速度,避免滴注过快。
尽量避免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如需联合用药,应仔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确保用药安全。在联合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4 加强用药监测与预警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体系,鼓励医务人员积极报告不良反应事件。通过对不良反应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利用信息化技术,对门急诊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例如,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对患者的用药剂量、滴注速度、用药时间等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提示,提醒医务人员进行处理。
4.5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中药注射剂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药物的成分、药理作用、适应证、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等。提高医务人员对中药注射剂的认识水平,使其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
加强对医务人员不良反应识别和处理能力的培训,使其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应对不良反应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五、结论
中药注射剂在门急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潜在的不良反应也给患者的安全带来了威胁。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强化用药前评估、规范临床用药、加强用药监测与预警以及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等一系列管理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在门急诊治疗中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完善管理措施,以保障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闫风华,戴晓丽.门急诊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不良反应及其护理措施[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8):1504-1506.
[2]鞠新华.门急诊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不良反应及其护理措施[J].东方药膳,2021(7):195.
[3]诸全爱.门急诊输液室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分析和管理控制[J].保健文汇,2016(6):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