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宋韵文化视域下传统妆容的美学特质与当代化妆实践转化

作者

徐丽丽

桐庐子兮形象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桐庐县 311510

一、宋韵文化的精神内核:宋代的审美范式

宋韵并非单纯“宋代风格”,而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交织的精神谱系—承续唐代开放气度,又因程朱理学沉淀“内敛自省”特质;兼具士大夫“人文雅趣”与市井百姓“生活俗韵”,核心可概括为三点:

(一)“尚简去奢”的自然观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但“格物致知”的理性精神反对过度装饰。程颐“养心莫善于寡欲”的理念,在妆容上体现为“饰而不奢”:以“贴合自然”为准则,追求“似无妆而有妆”的通透感,摒弃唐代“红粉如泥涂”的浓妆,更重“还原肌肤本真质感”。《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汴京市井女子“衣饰素雅,粉面浅施,不事铅华”,正是这一自然观的生活投射。

(二)“礼俗交融”的社会观

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使“礼”渗透生活细节。妆容作为社会身份的视觉符号,既循“等级秩序”,又含“世俗温情”:贵族女性妆容需合“闺范”,眉唇色调皆求雅致;市井女性则可依节庆调整,如元宵灯节点“梅花钿”,既守“节俗之礼”,又添生活意趣,实现礼仪与民俗的平衡。

(三)“人文载道”的审美观

宋代士族将“诗书画印”融入生活,使审美从“感官愉悦”升华为“精神表达”。妆容不再是单纯修饰工具,而是“个人情志”的载体:苏轼“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以“细长眉”暗喻女子清雅品格;文人偏爱“远山眉”,形似水墨山水,暗含淡泊心境。这种“妆容载情”特质,让宋代妆容超越装饰功能,成为人文精神的视觉延伸。

二、宋韵妆容的审美解构:从形态到内涵

结合《女孝经图》《杂剧人物图》等宋代绘画与史料,宋代妆容可拆解为“面妆、眉妆、唇妆、发式”四大模块,各模块均承载宋韵审美追求。

(一)面妆:“薄如蝉翼”的通透美学

宋代面妆以“轻薄”为核心,区别于唐代浓粉重彩,具体表现为“三薄”:其一“薄粉打底”,用米粉或铅粉少量涂抹,仅遮瑕疵,保留肌肤肌理。《妆台记》“宋以米粉和蜜涂面,谓之‘蜜粉’,薄如蝉翼,可见肌理”,与现代“伪素颜妆”理念高度契合;其二“淡红衬色”,以胭脂轻拍两颊,色如“桃花初绽”,称“桃花妆”,呼应理学“含蓄之美”;其三“轻描面靥”,摒弃唐代复杂纹样,多为点状或小圆形,民间用黛青点“笑靥”,贵族以金箔贴“星靥”,均以“小巧精致”为度,不喧宾夺主。

(二)眉妆:“以瘦为美”的内敛符号

眉妆是宋代妆容“灵魂”,形态演变与宋韵“内敛化”同步,不同阶层眉形暗含身份差异:一是“蛾眉”,贵族阶层“温婉标配”,形似飞蛾触须,细长平缓,眉色浅黛,《东京梦华录》载“皇后朝服,眉作蛾眉,长三寸,淡描不晕”,象征端庄守礼;二是“远山眉”,文人阶层“清雅表达”,眉峰前移、尾略下垂,色浅晕染自然,因苏轼诗句流行,暗合文人“寄情山水”雅趣;三是“倒晕眉”,市井阶层“灵动创新”,眉根粗、尾细,色由深至浅渐变,《妆台记》“汴京闺阁近喜倒晕眉”,体现民间文化活力。

(三)唇妆:“小而艳”的精致主义

宋代唇妆以“小巧、浓艳”为核心,与面妆“淡”形成对比平衡:唇形追求“樱桃小口”,用唇脂勾勒小于实际唇形的轮廓,甚至“只点唇心”的“一点红”,《清异录》载江南女子点唇有“石榴娇”“小红春”等名,皆取小巧艳丽;唇色以朱红为正色,民间喜浅粉,节日用金箔调和唇脂,通过“淡面浓唇”突出焦点,体现“精致不张扬”的审美。

(四)发式:“高髻配饰”的礼俗表达

宋代发式以“高髻”为基础,搭配冠、梳、钗等饰品,兼具等级与美学:“高髻”不分贵贱,贵族可达一尺,如《宋史·舆服志》“皇后常服,梳龙凤高髻”;民间约五寸,便于劳作。饰品“等级性”极强:贵族戴龙凤冠、插金玉钗簪,《女孝经图》中女子插四把玉梳,显身份雅致;民间用木梳、银钗、绢花,四季换花色,春插桃花、夏插荷花,既经济又体现“顺应时节”的自然观。

三、宋韵妆容的当代化妆实践转化

宋韵妆容“简约自然、雅致内敛”的特质,与当代人追求的“高级感、裸感、文化感”高度契合,可从三大场景实现转化:

(一)现代新娘妆

当代新娘妆摒弃浓艳厚重,转向简约大气,宋韵元素成为核心灵感:底妆复刻“蝉翼薄粉”,用水润妆前乳 + 轻薄气垫粉底保留通透感,局部遮瑕后轻扫淡粉腮红;眉妆改良“远山眉”,依脸型调整——圆脸眉尾微挑拉长脸型,长脸放缓眉峰增柔和感;唇妆创新“樱桃唇”,不刻意缩小唇形,用唇线笔勾勒圆润唇峰,填正红色哑光唇釉并晕染唇缘,清新风可选浅粉色,搭配珍珠耳饰;发式简化“高髻”为高盘发,用珍珠发簪、碎钻发箍替代金玉冠梳,兼顾精致与舒适。

(二)影视造型

《清平乐》《梦华录》等宋代题材影视热播,妆容需平衡“史料还原”与“视觉美感”:贵族角色严格还原礼俗妆容,如皇后梳龙凤高髻、戴珍珠龙凤冠,面妆薄底淡红胭脂、蛾眉朱红樱桃唇,贴合《宋史·舆服志》;文人角色突出清雅,梳简约高髻插玉簪绢花,面妆用提亮液增通透感,远山眉配浅粉唇,搭素色襦裙;市井角色强化烟火气,梳低高髻插木梳银钗,哑光粉底配倒晕眉、朱红小唇,搭粗布衣裙,体现市井活力。

(三)时尚秀场

秀场追求先锋性,将宋韵元素抽象化、符号化:眉妆将“远山眉”改为“直线眉 + 渐变晕染”,用深灰 + 浅灰模拟远山层次,眉尾加银色亮片;唇妆保留小巧唇形轮廓,选用哑光暗红、金属鎏金等色,唇周用白色高光勾勒明暗对比;发式解构“高髻”为半扎高髻 + 散落发丝,用金属发箍替代冠梳,穿插细长银链,点缀干枯荷花、绢制梅花,呼应宋代簪花习俗,兼具宋韵意境与时尚感。

四、结论

宋韵文化并非“尘封历史”,其“尚简崇雅”的自然观契合当代“高级裸感妆”追求,“礼俗交融”为妆容场景化设计提供依据,“人文载道”赋予化妆实践精神深度。作为高级美容师,需超越技术模仿,深挖传统美学内涵:既要精准还原宋代妆容历史形态,又要将宋韵元素转化为当代审美语言。如此,方能让“宋韵之美”在现代化妆实践中焕发新生,实现“以文化赋能技术,以技术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 孟元老 . 东京梦华录 [M]. 中华书局 ,2018.

[2] 宇文士及 . 妆台记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3] 脱脱 . 宋史·舆服志 [M]. 中华书局 ,1977.

[4]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5] 王蕾 . 宋代女性妆容的文化意蕴 [J]. 民俗研究 ,20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