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话题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朱惠

152801198809185021

引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话题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话题复习课往往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背诵的方式,存在复习效率低下、学生参与度不高、知识碎片化等问题。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逐渐被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在初中英语话题复习课中,其图文结合的可视化方式可将“节假日”“购物”等话题的词汇、语法、阅读等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联系,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提升复习效果。

一、初中英语话题复习课的现状与问题

(一)复习方式单一

传统的初中英语话题复习课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的顺序,对每个话题的词汇、语法、句型等进行逐一讲解和复习,学生则以被动接受为主,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机会 [1],这种单一的复习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复习效果不佳。

(二)知识系统性不足

英语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传统复习课往往将知识割裂开来,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购物”话题时,教师可能只注重词汇和句型的讲解,而忽略了与其他话题如“金钱”“消费观念”等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处于碎片化状态。

学生参与度低且缺乏个性化指导

由于复习方式枯燥乏味,致使学生课堂参与度普遍低下,多数学生仅机械地记笔记、背诵单词和句型,缺乏主动思考与交流的机会,难以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此外,传统复习课难以契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指导,这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觉得复习内容过于简单,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跟不上复习进度,进而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及在英语复习中的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提出的一种思维工具,它以中心主题为核心,通过分支将相关的知识要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知识网络,具有可视化、逻辑性、发散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其中可视化通过图形、颜色、符号等元素,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2] ;逻辑性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发散性从中心主题出发,向四周发散出多个分支,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拓展知识视野。

(二)思维导图在英语复习中的作用

思维导图在英语复习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将零散的英语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复习“旅游”话题时,学生可以以“旅游”为中心主题,从“交通方式”“住宿”“景点”“美食”“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分支,将相关的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纳入其中,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还能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记忆效果,研究表明,人类对图像的记忆能力远远超过对文字的记忆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枯燥的英语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图像,从而提高记忆效率;此外,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概括,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充满趣味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颜色、图形和符号,使复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习兴趣。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话题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的主题,如“家庭”“学校”“朋友”“健康”等常见话题,然后设计好思维导图的基本框架,包括中心主题、主要分支和关键知识点,框架的设计要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时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补充和拓展。

(二)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图片、视频、问题等方式导入复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接着向学生展示课前设计好的思维导图框架,讲解中心主题、主要分支和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思维导图的结构和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自主构建思维导图,教师在学生构建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后,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每个学生向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介绍自己的思维导图,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之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的思维导图,并进行讲解,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展示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共同完善思维导图,最后教师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和活动,如词汇竞赛、句型转换、短文写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复习效果。

(三)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环节,学生需要根据课堂上的交流和点评,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和补充,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与复习主题相关的拓展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复习主题的短文、制作一个相关的海报等 [3],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创作,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此外,学生还需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自己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复习。

四、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话题复习课中的实施效果与挑战

(一)实施效果

思维导图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复习效率,学生通过系统梳理知识,在词汇记忆、语法掌握、阅读分析及写作构思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传统复习方式;其可视化与趣味性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复习,同时在绘制过程中培养了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面临的挑战

应用过程中,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与思维导图绘制能力,以有效指导学生;学生则需改变被动学习习惯,培养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此外,课堂时间分配中复习进度与思维导图绘制效率的平衡,以及构建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也是确保思维导图应用效果的关键挑战。

五、结论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话题复习课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复习课中存在的知识碎片化、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促进个性化学习。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教师指导能力不足、学生自主构建困难等挑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探索思维导图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结合数字化工具优化应用策略,创新多元评价方式,为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学丽 . 浅析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4,(19):66-68.

[2] 石琴 . 初中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及实践策略 [J]. 教育观察 , 2024,13(29):59-62.

[3] 娄雨杰, 姚丽梅.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 ,2024,(18):170-172+178.

作者简介:朱惠(1988.9-),女,籍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本科学历,初级职称,研究方向: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话题复习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