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段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策略
周小平
四川省泸州国家高新区小学校
引言:习作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务。面向新时代教育变革背景,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的习作教学需要转型升级。小学高段作为学生习作能力形成关键期,其习作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全局。文章聚焦小学高段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现状,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习作教学创新路径,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希望能够为提升小学高段学生习作能力提供实践参考。
一、审视现状,明确小学高段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重点
部分习作主题局限于教材范围,缺乏生活气息,学生习作兴趣不足。部分教师习惯于布置统一题目,忽视学生个性化表达需求,致使学生习作呈现千篇一律现象。习作过程指导不够深入,学生缺乏有效习作方法指引。有些教师重视结果评价,轻视过程引导,导致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缓慢。评价体系单一,多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自评互评,评价维度局限于词句通顺、卷面整洁等表层要素,缺乏对思维深度、创意表达等核心要素评价。
基于现状分析,笔者结合自己参与的微型课题——“小学高段学生习作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认为小学高段学生习作能力培养重点应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培养应注重思维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注重认知、情感、思维等多维度协同提升。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从教会习作转向引导创作,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关注,从能力训练转向素养培育,真正实现习作教学育人功能。
小学高段学生认知发展已进入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阶段,教学中应强化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善于发现、勇于思考。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强化语言积累,掌握多样化表达技巧,丰富表达方式,激发情感体验,“我手写我心”,培养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习作反思,培养修改意识,提升自我完善能力。
二、创新方法,探索小学高段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路径
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重视习作过程,营造宽松评价氛围,善用现代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多元创新方法,形成习作教学新生态。
以情境教学法为基础,教师应当通过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等多元方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表达欲望;任务驱动法为习作提供明确目标导向,如编写校园报道、制作班级故事集、撰写家乡文旅宣传册等,使习作目标具体化、实用化;合作探究法培养交流互鉴能力,采用故事接龙、习作诊所、创意集市等形式,促进思维碰撞;项目学习法则为习作能力提升提供系统路径,如我的成长、班级叙事、校园四季、家乡变化等系列化习作,形成持续性习作训练;成立校园文学社,组织专题讲座、好书共读、习作竞赛、作家进校园、向报刊投稿等活动。
例如,第 30 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校“小荷文学社”特地邀请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泸州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专委会主任肖体高老师到校作题为《童心里飞出的歌》的精彩讲座。通过搭建与文学名家交流的平台,让文学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为例,教师应当采用“活动体验 + 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前引导学生参与校园艺术节、科技展、运动会、篮球赛、足球周等活动,亲身体验活动魅力;课中设计“校园小记者”任务,学生分组担任不同角色,负责采访、摄影、撰稿、报道等,记录校园活动精彩瞬间;引导学生梳理活动过程,选择最具感染力的场景进行重点描写;组织金句分享环节,交流活动描写精彩句段;开展微型习作坊,学生三人小组互相阅读初稿,提出修改建议。成果展示环节,编辑校园活动风采录,集中展示全班习作成果——习作小报、习作集、电子小报等,增强成就感。这种教学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实践,构建小学高段学生习作能力发展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习作能力发展体系,需从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系统优化。构建螺旋上升课程体系,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梯度习作训练内容,小学高段可按“观察描写—事件叙述—情感抒发—议论说理”逐步推进;优化习作指导策略,采取“三步教学法”,即整体引导—重点突破—个别辅导;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四位评价体系”,即: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营造良好习作生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家校合作;构建资源支持系统,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如建立习作资源库,开发习作校本课程,利用信息技术、AI 技术引入社区资源。各环节相互衔接,形成完整培养链,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锚定学生长远发展。
再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教学实践中,教师宜采用“情感激发 + 表达引导”模式构建习作教学体系。课前准备阶段,引导学生制作感恩相册,收集与关爱自己的相关人物的照片、物品或记录,积累习作素材;课堂导入环节,播放感人短片唤起情感共鸣,学生分享被关爱经历,激发表达欲望;内容构思阶段,引导学生绘制感恩思维导图,梳理人物特点、事件经过、感受变化等要素;表达指导阶段,示范动静结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言行与内心感受相结合方式,立体呈现人物形象;修改提升阶段,开展爱心邮局活动,学生互相传阅习作,留下欣赏评语与修改建议;成果运用阶段,将习作制作成感恩卡片送给文中人物,实现情感真实表达。
这一教学实践通过情感激发、思维梳理、表达指导以及成果运用等环节有机整合,形成系统性习作能力培养路径,学生习作不仅体现出结构完整、表达真挚特点,更重要是内化为感恩情怀与表达能力,习作教学真正实现育人功能。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习作训练模式,将习作与情感教育、思维训练、表达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习作教学理念。
结论: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提升小学高段学生习作能力,需要教师深入审视现状,明确培养重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实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习作教学模式,注重思维引导,强化情境创设,实施过程性指导,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能有效提升学生习作整体能力。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AI 技术与习作教学深度融合,发展个性化习作教学模式,拓展跨学科习作实践路径,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更加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练燕华 .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J]. 辽宁教育 ,2024,(03):86-88.
[2] 李雪清 . 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提升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3,(16):88-90.
[3] 林苗 . 重视细节描写 , 提高习作能力——小学高段记叙文习作提升策略[C]// 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 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五期).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 ;,2021:6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