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背景下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金课”建设与应用研究
李梦雪 刘强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济南市,250300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金课”建设与应用进行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和扎根理论,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构建了“金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并明确了建设路径与应用模式。研究发现,教学理念、价值引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学习效果是关键指标,其中考核评价方式科学、学生学习成效显著、教学应变灵活权重最高。在“金课”建设与应用层面,明确了从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四个维度出发的建设路径,旨在提升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金课”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物流管理;“金课”;数字化转型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指出:“迎接数字时代,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1]对应职业教育领域,就是要对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职业等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全面实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中国背景下的一流专业和高水平专业群,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型数字化人才。课程作为教学体系的细胞,是人才培养最微观、最基础但却是最重要的载体[2],因而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落脚点,消灭“水课”,打造“金课”,成为高等教育的行业共识。
然而,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背景下,国内外聚焦高职教育“金课”建设与应用过程的研究相对鲜见,存在着“金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缺失、建设与应用路径不清晰不完整等问题。本文聚焦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开展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和扎根理论,分析“金课”的关键特征,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式,致力于构建出普适性强的“金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明确课程建设路径与应用模式,丰富本领域理论研究成果。
二、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金课”就是一流的优质课程,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3]。李志义认为具有研究性、批判性、对话性、开放性和知行合一的课堂作为“金课”的构成要素[4]。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金课”建设面临的困难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建设与教学管理五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教学态度层面,胡万山认为我国高校教师存在课程建设团队意识薄弱、线上课程建设意识淡薄且行动力不足等问题;在教学内容层面,王强认为教学内容中缺乏思政因素,没有体现价值引领,这说明学术界已开始有意识地将课程思政内化至“金课”建设与评价之中;在教学方式层面,教师对讲授法把握不准,长期主体意识的淡化,造成“金课”推行的障碍;在教材建设层面,学者普遍认为现有大量教材没有体现学科与专业前沿知识,难以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在教学管理层面,教学管理和管理机制存在不科学性和不规范性,例如存在制定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关键阶段管理不合理等问题。
国内学者根据“金课”建设面临的困境,针对性的提出了诸多建设与应用思路,主要包括围绕提升教学能力加强师资建设、将前沿科技成果融入课堂、转变教学方式、选用优秀教材、编写特色教材、施行课程准入与清退机制等。但现有研究均没有充分考虑产业升级、技术优化,尤其是数字经济加速背景下对物流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可以此为基础,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
(一)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金课”的关键特征
本文依托现有研究成果,运用胜任力理论和文献研究,总结提炼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金课”建设与应用的关键特征。第一,课程建设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职业胜任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课”的质量水平。胜任力理论洋葱模型将胜任力划分为特质与动机、态度与价值观、技能与知识三个由内而外的层次[5],因此本文将教师胜任力界定为: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混合式“金课”教学中所应具备且可客观评测的个体特质、动机及由此产生的职业态度、价值观、技能与知识;第二,课程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参照教育部“金课”所要求的“两性一度”标准,结合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背景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将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金课”的关键特征总结如下:
1.关注职业胜任能力,数智赋能教育教学
依据笔者先前的研究成果,高职教育中“金课”教师胜任力涵盖了基本胜任能力、专业教学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以及通用社交能力[6],在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改造与升级的背景下,教师通过熟练掌握AR、VR、数字孪生、虚拟仿真、AI、大数据等前沿教学工具与平台,促进了其数字素养的持续提升,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
2.探索三寓三式路径,厚德载物立德树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将育人理念融入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估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落实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画龙点睛式相融合的“三寓三式”课程思政浸润路径。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高素质复合型物流技术技能人才。
3.聚焦培育实践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主动适应物流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挑战,深入分析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尤其应体现高职教育注重岗位实践性特质。基于此,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等教学资源,将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物流专业知识、方法技能、社交能力及生活技能的培养有机整合进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致力培养批判思维,不断激发创新潜能
"金课"教学应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励学生通过证据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一是开展课程内容改革,聚焦物流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背景下企业需求,融通“岗课赛证”进行教学内容重构,基于企业真实业务需求和项目,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优质课程资源;二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例如采用对分课堂、BOPPPS等方式重新设计教学流程,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任务,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二)构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金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
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金课”具有数智赋能、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和挖掘潜能四大关键特征。以此为依据,基于扎根理论“从经验数据中建构理论,采用生成性的归纳法从原始数据中提炼核心概念和范畴”的思想,使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对近三年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金课”建设与应用材料(包括一流核心课程评审指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思政示范课评审指标等)开展质性分析,初步确立“金课”质量标准指标模型要素及其层级关系,总结如表1所示。
(三)问卷调研与权重
面向全国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发放问卷,对提交时间少于60秒的无效问卷予以剔除后,共计收集到问卷203份,其中被调研者中有40人有担任教学能力比赛指导专家、评委或各类市级以上课程评审专家等经验,92.61%的被调研者有5 年以上高等职业教育从教经验,Cronbach系数为0.898,KMO值为0.767,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课题组使用五级量表,开展针对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金课”质量标准指标的评分,通过AHP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和权重计算,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数值。
研究发现,6个一级指标下设的15个二级指标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将一级、二级指标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各指标要素,可得到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金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其中,考核评价方式科学、学生学习成效显著、教学应变灵活三个指标在权重最高,课程内容的挑战度、教学组织有序、教学创新价值和课程内容的高阶性权重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1)[2021-03-15].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张红伟,蒋明霞,兰利琼.一流课程建设的要义:思想性与学术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12):36-41.
[3]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李梦雪,女,山东省济南市人,1990 年 1 月出生,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研究方向:现代物流管理,高等职业教育
第二作者:刘强,男,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满洲里市人,1983 年 3 月出生,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研究方向:现代物流管理,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信息: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年度职业教育科研课题“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背景下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金课’建设与应用研究”(KYKT2023G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