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水位波动对公路桥梁墩台耐久性的影响

作者

张春冰

葫芦岛市公路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过程中水位的波动对周边环境及建筑物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公路桥梁墩台的设计与使用中,水位变化带来的侵蚀、冲刷及材料劣化等问题不容忽视。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明确水位波动的具体作用机制,还能为提升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供科学依据。

1 桥梁承载能力基本原理

桥梁承载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技术指标,它特指桥梁结构在设计基准期内(通常为 50-100 年)能够安全承受的所有设计荷载的极限总和。这些荷载主要包含五大类:首先是恒载,即桥梁自身重量及永久性附属设施产生的静力荷载;其次是活载,包括车辆、行人等移动荷载及其产生的动力效应;第三是环境荷载,如风荷载、雪荷载等自然因素作用;第四是地震作用,即地震波引起的地面运动对结构的动力影响;最后是温度效应,包括季节温差和日照温差引起的结构变形约束力。在桥梁结构设计过程中,工程师必须通过精确计算确保在最不利荷载组合工况下,结构的强度性能、刚度特性以及整体稳定性均能完全满足现行规范的安全系数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桥梁的实际承载能力不仅取决于设计参数,还与施工过程中材料性能的离散性、施工工艺的控制精度以及后期运营维护的质量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评估桥梁耐久性时,必须建立动态分析模型,充分考虑材料老化、疲劳损伤等因素导致的承载能力衰减规律,以及这种衰减对结构整体性能产生的累积性影响[1]。

2 公路桥梁墩台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在桥梁墩台耐久性分析中,需要全面考察三个关键层面的影响因素:首先是材料自身性能的时变特性,其次是外部环境对结构的侵蚀作用,以及长期荷载作用下的累积效应。就材料特性而言,混凝土的碳化反应会导致其碱性环境逐渐丧失,钢筋保护层随之弱化;钢筋锈蚀过程会显著降低其截面面积和力学性能;而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界面过渡区作为结构薄弱环节,其劣化会直接影响两者协同工作性能。外界环境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多种形式:氯离子渗透会破坏钢筋钝化膜,引发并加速电化学腐蚀;硫酸盐侵蚀会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冻融循环则通过反复的物理作用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微损伤并不断累积。此外,桥梁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承受的交通荷载、风荷载等反复作用,会引发材料疲劳效应,这种效应表现为内部微裂缝的萌生、扩展和连通,最终导致结构刚度和承载能力的渐进式退化。由此可见,墩台耐久性评估必须系统研究上述各类因素的耦合作用机制,深入理解它们对结构性能退化的协同影响,才能准确预测结构在全寿命周期内的性能演变规律[2]。

3 水利工程水位波动对公路桥梁墩台耐久性的影响

3.1 水位变化对桥梁墩台稳定性的影响

水位的频繁升降会对桥梁墩台基础的受力状态产生显著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变化。在高水位时期,墩台基础不仅要承受结构自重和上部荷载,还要应对显著的浮力作用;而在低水位阶段,浮力减小导致基础承受的有效应力增大。这种高水位与低水位的交替作用,使得墩台结构长期处于周期性的浮力变化和侧向水压力波动的复杂受力环境中。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动态荷载的反复作用容易导致基础土体产生塑性变形,造成土体颗粒的重新排列,进而引发不均匀沉降现象。当不均匀沉降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墩台出现明显的倾斜或产生结构性裂缝,严重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能。此外,水位变化还会对墩台周围的局部冲刷效应产生显著影响。当水位上升时,水流速度通常会加快,这会增强水流的冲刷能力;而水位下降时,虽然流速可能减小,但水流方向的改变同样会影响冲刷形态。这种水流速度的周期性增减会导致河床形态发生动态变化,包括冲刷坑的形成、发展和迁移,从而逐渐削弱基础的支撑能力。特别是在洪水期,急剧上升的水位会显著增加水流的动能,同时由于洪水往往携带大量泥沙和漂浮物,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大大加剧水流对墩台的冲击力和局部冲刷作用。这种极端工况会严重威胁墩台的稳定性,可能导致基础局部掏空甚至整体失稳。

3.2 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分析

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水流速度、方向、泥沙含量以及桥墩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在高速水流条件下,桥墩迎水面会承受较大的正面冲击力,而其侧面则可能因涡流的形成而受到周期性侧向力的作用。这种复杂的受力状态容易导致桥墩表面材料的剥落或局部破损,尤其是在水流中携带大量泥沙时,泥沙颗粒的撞击会进一步加剧材料的磨损程度。此外,洪水期间漂浮物的撞击也可能对桥墩造成不可忽视的损害,这些漂浮物可能包括树枝、杂物甚至小型船只,它们的冲击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因此,在设计和维护桥墩时,必须充分考虑水流冲击的多方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提高其抗冲击能力。

3.3 水文条件变化对桥梁承载能力的影响

水文条件的动态变化会对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长期的水位周期性波动不仅会改变桥墩基础周围的土壤力学特性,还可能通过持续的冲刷作用导致关键部位的土壤发生严重侵蚀,或在水流减缓区域形成不利的沉积层,这些都会从根本上改变地基的原有承载特性和稳定性。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洪水季节,水位的剧烈上升会显著增加桥墩的侧向水压力,而随后的快速退水又会在结构内部形成复杂的应力重分布,这种动态的水力作用会对桥墩及其基础施加额外的循环荷载,进而影响桥梁整体结构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此外,水温的季节性变化和昼夜温差会导致建筑材料产生不同程度的热胀冷缩效应,这种反复的温度应力作用可能诱发混凝土结构内部微裂缝的萌生和扩展,为后续的耐久性问题埋下隐患。这些相互关联的水文因素通过复杂的耦合作用机制,可能显著降低桥梁的安全储备和服役年限。因此,在桥梁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全寿命周期评估过程中,必须系统性地考虑各类水文条件变化带来的多重风险因素,并基于最新的水文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和监测方案,以确保桥梁结构在各种水文环境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水位波动对公路桥梁墩台耐久性的影响是多方面且复杂的。在实际工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水文条件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通过加强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数据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桥梁结构的健康状况,从而为维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同时,结合现代工程技术与材料科学的最新成果,优化桥梁设计和施工工艺,能够显著提升结构的抗冲击能力和耐久性能。

参考文献

[1] 叶文坤 , 欧泽锋 . 复杂地形区域水利工程进场道路和桥隧方案设计研究[J]. 广东水利水电 ,2023,(10):102-105.

[2] 许方安 , 陈国勋 . 水利工程基坑开挖对临近桥梁桩基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3,43(02):31-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