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不同分娩方式下妇产科危急重症(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作者

尹苑

玉溪市中山医院 云南澄江 652500

前言

产后出血(PPH)是指产妇在分娩后 24 小时内出现的过度出血,通常定义为阴道分娩超过 500ml ,剖宫产超过 1000ml[1] 。PPH 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后出血仍然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阴道分娩相较于剖宫产通常出血较少,但剖宫产由于手术创伤和子宫收缩的影响,产后出血的风险通常较高 [2]。因此,探索不同分娩方式下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24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 36 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阴道分娩组(18 例)和剖宫产组(18 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表1 所示:

表 1 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

通过上表中的数据可知,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产次、并发症等方面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二)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的产后护理干预,包括出血量监测、子宫收缩评估及心理疏导。具体干预措施包括:

1. 出血量监测:通过量杯和称重法精确记录产后出血量,确保及时发现异常。

2. 子宫收缩监测:对产妇子宫收缩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在必要时使用宫缩促进剂。

3. 心理疏导:通过心理支持缓解产妇的焦虑情绪,增强其对产后恢复的信心。

4. 健康教育: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普及,提高其对异常情况的警觉性。

(三)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产后2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的出血量,分析并发症发生率(如感染、贫血等),并评估护理满意度。

(四)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χ² 检验)。 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产后出血量

对两组患者产后 2 小时、12 小时以及 24 小时出血量进行统计,结果见下表2 所示:

表 2 两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

通过上表中的数据可知,阴道分娩组产产妇产后 2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的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产妇( P<0.05 )。

(二)并发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下表3 所示:

通过上表中的数据可知,两组产妇发生感染、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 P>0.05 ).

(三)护理满意度

对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结果见下表4 所示:

表 4 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

通过上表中的数据可知,阴道分娩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剖宫产组产妇( P<0.05) 。

三、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通过对 36 例产后出血患者的分析,我们发现剖宫产组的产后出血量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这与之前的相关研究一致。剖宫产因手术创伤、子宫收缩功能的损伤等因素,导致产后出血的风险增加。具体而言,剖宫产组在产后 24小时的出血量平均为 680±150ml ,而阴道分娩组仅为 520±120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剖宫产虽然在操作中更加精确,但其创伤性操作和术后子宫收缩功能的受限,增加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一)剖宫产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剖宫产所导致的较大创伤是增加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需要切开子宫,手术创口更大,导致血管受到更多的损伤。术后,子宫的收缩能力通常受到抑制,尤其是在麻醉、手术时间较长、产妇基础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子宫无法有效地收缩,导致出血不止。此外,剖宫产时对子宫内膜的损伤以及手术后的瘢痕形成,也可能影响子宫的正常恢复,从而加重出血的发生。因此,剖宫产后的产妇需要特别注意产后出血的监测,并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必要时使用宫缩促进剂等药物干预。

(二)阴道分娩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尽管阴道分娩在理论上由于其创伤较小,导致的出血量较少,但并非没有风险。在本研究中,阴道分娩组的产后出血量仍然高于 500ml ,超过了正常范围。阴道分娩过程中,尤其是在产妇存在产道撕裂、胎盘滞留等并发症时,也可能导致严重的产后出血。此外,产后出血的发生还与产妇的年龄、妊娠并发症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孕期糖尿病、孕期高血压等疾病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这一点在本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虽然阴道分娩组的产后出血量较剖宫产组少,但其仍然不可忽视,需要加强产后监测,尤其是在高危产妇中,合理进行产后护理干预,以避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三)护理干预的效果

护理干预对于产后出血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本研究中观察到,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均有所减少。尤其是在阴道分娩组,护理干预使得出血量减少了近 15% 。这表明,合理的护理干预,特别是在产后早期的积极干预,对于减少产后出血具有显著作用。护理干预包括及时的出血量监测、有效的子宫收缩监测、心理支持等多方面内容,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妇的恢复速度,减少因产后出血引发的严重并发症。此外,护理人员对产妇的心理疏导也有助于降低产妇的焦虑情绪,减少术后出血的可能性。焦虑情绪的缓解有助于子宫的良好收缩,进而减少出血的风险[3]。

参考文献

[1] 朱玲玲 , 赵惠杰 , 高阳 . 92 例初产妇不同分娩方式产后个案化综合康复方案的建立及应用 [J]. 包头医学 , 2023, 47 (04): 18-20.

[2] 李凤文 , 张静 , 李秋丽 . 生物电刺激治疗联合延续性护理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及盆底肌力变化的影响 [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 2023, 7 (16): 117-120.

[3] 张琴芳 , 董丽华 , 沈叶琴 . 不同分娩方式高危产妇产褥期感染的妊娠结局和危险因素 [J]. 中国妇幼保健 , 2021, 36 (11): 2609-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