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方法

作者

史建全

葫芦岛市海达工程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引言

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技术、轻经济”、“重投入、轻产出”的倾向,导致部分项目出现投资超概算、工期拖延、运营成本高企、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浪费,也可能使项目的预期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打折扣。因此,将现代项目管理理念,特别是精细化的成本控制与全面的效益评估体系,深度融入水利工程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求。

1 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的作用

成本控制并非简单地削减开支,而是在保证工程功能、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活动,将实际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并尽可能节约资源的过程。它是水利工程管理的经济生命线,贯穿于项目的始终。没有科学的成本控制,投资失控、项目难产,任何效益都无从谈起,成本投入是产生效益的必要前提。同时,效益是成本投入的最终目的和回报。脱离效益谈成本控制是盲目的节约;脱离成本谈效益是虚无的空想,管理的核心在于追求“成本效益比”的最优化,即以合理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综合效益。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深刻揭示了这一点。有时,增加前期投入(如采用更优质的材料设备、实施更彻底的环保措施)可以大幅降低后期的运营维护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并从提升的工程可靠性、安全性和良好的生态口碑中获得长期、可持续的效益回报。这是一种“以投入换效益”的战略性投资。理想状态是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在任何一方(成本或效益)不受损的情况下,无法使另一方变得更好。在实践中,管理者需要不断进行决策:是否值得追加一定额度的投资,以换取某项效益的显著提升,通过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对比分析,可以找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2 当前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2.1 全过程成本割裂与管理脱节

当前的成本控制往往被视为财务或合同部门的职责,未能形成从决策层、设计方、施工方到运维方全员参与、贯穿始终的有机整体。各阶段信息流通不畅,形成“信息孤岛”,决策、设计、施工的分离导致目标不一致,难以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

2.2 管理手段滞后,数据驱动能力弱

许多项目仍依赖于 Excel 表格等传统工具进行成本管理,信息处理效率低,且容易出错。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等管理模块相互独立,难以进行多维度、一体化的协同分析,对海量的成本数据缺乏深度挖掘和利用,无法实现预测和预警。

2.3 外部不确定性高,风险管控难度大

水利工程深受复杂地质条件、极端气候变化、政策调整、移民安置、市场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难度极大,对成本控制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2.4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投资超了国家兜底”的软预算约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使得项目业主缺乏严格控制成本的内在动力。同时,对于设计优化、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难以调动各方降本增效的积极性。

3 提升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方法

3.1 源头控制

在方案比选时,不仅要比较初始建设投资,更要科学预测和比较项目未来数十年的运营、维护、大修和报废成本,选择 LCC 最低的方案,对工程选址、规模、坝型、施工方案等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移民难度、环境影响等因素,选择最优方案。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估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于公益性较强的部分(如生态补水),要提前规划财政补偿机制;对于经营性部分(如供水、发电),要精准预测市场需求和价格,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充分发挥预期效益。在保证工程核心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集体智慧和创造性思维,剔除不必要的功能,寻求以最低成本实现必要功能的最优方案[1]。

3.2 强化全过程动态成本控制

深化可行性研究,引入独立第三方评审,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大力推行价值工程(VE)和限额设计,将成本控制重心前移至决策和设计阶段。严格合同管理,规范变更签证流程,明确审批权限和责任。实施动态成本核算,建立“成本 - 进度”赢得值(EVM)管理体系,实时监控偏差并采取纠偏措施。加强竣工决算审计,并深入开展项目后评价,将评价结果与未来项目的立项和绩效考核挂钩,形成知识管理闭环[2]。

3.3 精细设计,技术降本

建筑信息模型(BIM)可实现设计的三维可视化、协同化和信息化。通过碰撞检查、管线综合、虚拟施工等,能有效减少设计差错和返工,优化工程量和材料用量,从源头上节约成本。 对于闸门、泵站、管道等通用设施,推行标准化设计,可以降低设计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便于后期更换维修。模块化设计则能缩短工期,降低施工复杂度。鼓励设计人员进行多方案的经济比较,在材料选择、结构形式、工艺工法上寻求成本与性能的最佳平衡点,引入限额设计,将投资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个专业。在设计中采用生态护坡、鱼类洄游通道、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等,虽然可能增加少量初期投资,但能大幅降低后期的环境治理成本,并显著提升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社会认可度 [3]。

3.4 运营维护阶段控制

运营阶段历时最长,是效益实现和成本持续发生的关键阶段,基于精准的水文预报和市场需求预测,统筹防洪、兴利(供水、发电、灌溉)和生态需求,制定科学的调度方案,实现“一水多用”,最大化水资源利用效益。 改变“坏了再修”的被动模式,利用传感器监测设备振动、温度、应力等状态参数,预测设备故障发生时间,有计划地在故障发生前进行维修,这比事后紧急维修更能减少停机损失,延长设备寿命,降低总体维修成本。利用信息化系统对所有设施资产进行台账式管理,记录其运行、维护、检修全生命周期数据,为设备的更换、改造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在保障工程主体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工程周边的水土资源,如发展旅游观光、水产养殖、光伏发电(水上光伏、坝坡光伏)等,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反哺工程维护,另外优化管理流程,精简组织机构,实施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推广节水、节电措施,降低日常行政开支[4]。

结束语

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的工程,它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摒弃片面追求建设规模与速度的旧思维,牢固树立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新理念。未来,随着国家水网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将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玉屏 . 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方法探讨 [J]. 国有资产管理 ,2021,(06):31-34.

[2] 张娟 . 南四湖水利管理局水闸维修养护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D].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3] 张大庆 , 曾贵荣 .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成本控制方法 [J]. 农业工程 ,2018,8(12):65-67.

[4] 潘美玲 , 赵瑞云 , 刘力辉 . 基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研究 [J].绿色环保建材 ,2017,(0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