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与育人能力协同提升路径探讨

作者

高娟

淄博市技师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5022

引言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推进,使产教融合正在从政策导向逐渐转变为技工院校发展的核心战略。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在从课堂教学为主,向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转型发展,更加突出了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深度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步形成的特点。辅导员是技工院校育人工作中一线执行者,其不仅需要承担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职责,同时还需要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在学生职业认知塑造、岗位适应能力培养、校企协同管理中发挥出有效的纽带作用。但是,现阶段一些技工院校辅导员存在育人能力和产教融合模式不匹配、职业素养和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既没有对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岗位标准的深入了解,又没有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职业认知,而且在校企资源整合、实践育人活动、化解学生实习就业矛盾等方面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产教融合的育人效果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探究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育人能力的协同提升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产教融合下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育人能力核心要素

(一)职业素养核心要素

辅导员开展育人工作中最基础的支撑就是职业素养,产教融合背景下,需要打破传统思政教育 + 学生管理的单一性维度,从而形成思政引领、产业认知、协同服务和创新意识为主的四位一体的素养体系 [1]。思政引领主要是指结合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职业理想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价值观,并结合企业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学,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产业认知素养是指对技工院校重点对接产业发展趋势,岗位能力标准、企业用人需求的同时,可以了解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职业指导的能力。协同服务素养是指具备校企协同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仅可以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有效对接,还可以解决学生实习中的岗位适配、安全管理、权益保障等问题,也能协调学校各个部门之间推荐产教融合的项目。创新意识素养则是指辅导员需要具备打破传统育人思维,可以结合产教融合模式创新育人方式,并可以应对产教融合中出现新问题的能力。

(二)育人能力核心要素

育人能力指的是辅导员把职业素养转化为育人实效的关键性抓手,在产教融合下,需要将重点放在实践育人、职业指导、危机处理、资源整合四大核心能力上。其中实践育人能力可以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学生专业特点设计并组织实践育人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并可以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跟踪评级,形成实践到反馈,再到提升的闭环。职业指导能力上需要打破传统简历修改、面试技巧的就业指导的局限,可以基于产业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为学生制定在校学习、企业实习、就业发展的全过程的职业规划,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应对实习转就业过程中的岗位选择、薪资谈判,职业适应问题。危机处理能力则是指辅导员可以及时识别并化解产教融合育人中危机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事故、职业倦怠情绪、企业劳动纠纷等等,建立学校、企业、家庭三方危机应对机制,从而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资源整合能力是指可以有效对校企双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比如把企业导师、技术专家引入到校园进行讲座培训,把学校教学资源对接企业培训的需求,从而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育人资源。

二、产教融合下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与育人能力协同提升路径

(一)建立校企协同培养体系,夯实协同提升基础

对接产业需求,优化相关培训内容,学校要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针对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如产业认知、协同育人、思政融合等 [2]。其中产业认知内容中要涵盖行业发展报告的解读、企业岗位标准学习、企业管理实务等内容;协同育人中要包括校企联合育人方法、实践活动设计、实习管理技巧等方面;思政融合模块中则要融入工匠精神案例教学、企业思政资源开发等内容,以此来保障培训内容和产教融合需求的高度匹配性。另外,还要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实践体验感;可以采用理论学习、企业实践和校企教研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一方面要组织辅导员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每学期的实践时间不能少于 1 个月;另一方面要邀请企业高管、技术专家、人力资源经理等担任学校辅导员产业导师,并对辅导员进行一对一教学指导,分享产业信息和育人经验;此外,还要开展校企联合教研活动,组织辅导员和企业导师共同进行育人方案的商榷与制定,提升协同育人的能力。

(二)完善产教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协同提升动力

首先,可以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把产教融合育人成效纳入辅导员评价核心指标体系中,具体内容要涵盖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质量、校企协同工作成效等等;同时,还需要采用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三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3]。其次,优化激励机制,在政策上形成一定的倾斜性;在辅导员职称评定中,要把参与校企协同育人项目、指导学生企业实践、开发产教融合育人资源等工作纳入教学、科研相关的绩效考核和业绩考核中,并给予一定的加分;在评优评先中,可以设立产教融合育人标兵、校企协同服务先进个人等专项奖项,对在产教融合中表现突出的辅导员给予肯定和奖项;同时,还要为承担起产教融合相关工作的辅导员提供一定的工作补贴、实践经费等,从而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校企共建的育人平台,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建立辅导员和企业导师联合育人机制,可以在每个专业中多设置 1-2 个企业导师,企业导师由企业技术骨干和人力资源负责人担任,企业导师和辅导员共同开展育人工作,共同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并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特点来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实习的方向;同时,还要联合组织实践活动,共同指导学生参加企业项目实践、参与技能竞赛、职业素养培训等等;此外,还要联合处理学生实习问题,比如,合力解决学生的岗位适配、职业倦怠、劳动纠纷等问题,形成校企系统、全程育人的新格局 [4]。另外,还要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资源平台,对校企双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教育平台。线上平台要引入产业发展报告、企业岗位标准、企业案例视频、职业指导课程等资源,以此来助力辅导员随时进行线上学习;线下平台则需要设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配备企业捐赠的实训设备,教学资料等等,以此来为辅导员和企业导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指导学生实践,提升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效果。

结语

产教融合下,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育人能力协同提升是校企协同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内容,同时也是技工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育人能力的协同提升需要建立校企协同培养体系,夯实协同提升基础、完善产教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协同提升动力、构建校企共建的育人平台,提升协同育人效果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路径和策略方法来提升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育人能力的协同性发展,建立一支既懂思政、又懂产业、懂协同、又懂实践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为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建辉 . 辅导员专业化能力与职业化素养提升路径 [J]. 四川劳动保障 ,2025(10):140-141.

[2] 朱炳丞 , 范跃 .“三全育人”视域下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核心职业能力提升的时代要求、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J].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2025,25(1):75-81.

[3] 左倩倩 , 赵争 , 江本赤 .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43(1):173-176.

[4] 李申 . 基于职业素养探究专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策略 [J].光明中医 ,2024,39(23):4816-4820.

[

作者简介]

高娟,1982 年7 月16 日,女,汉族本科学历,工程硕士,高级讲师,学生管理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