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优化与运行保障措施研究

作者

杜武龙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前锋农场有限公司 黑龙江佳木斯 156325

   

1 当前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一些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未设立统一管理机构与协调机制,造成管理职责模糊、多部门管理问题突出。比如,部分地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维护及管理牵涉水利、农业、财政等多个部门,部门间沟通协作不畅,易出现管理漏洞与相互推诿情况。而且,管理规章制度有缺失,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难以有效监督和激励管理人员工作。

1.2 资金投入匮乏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大量资金,但当下资金投入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因地方财政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农田水利工程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同时,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愿较低,导致资金缺口明显。资金短缺致使农田水利工程无法及时维修改造,影响工程正常运行与使用寿命。

1.3 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多来自基层,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不高,且缺乏系统培训学习。部分管理人员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了解不足,仍沿用传统管理方式,难以契合现代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要求。另外,部分地区存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影响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2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2.1 完善管理机制

首先,需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水利、农业、财政等多部门联动的治理格局。例如,可成立由水利部门牵头,农业、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参与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委员会,作为统筹协调的决策主体。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工程规划、审批建设方案、监督资金使用,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跨部门协调难题。其次,水利部门承担技术指导与行业监管职责,农业部门负责工程与农业生产的衔接,财政部门保障资金投入与绩效评价。以永春县“四级”管护责任机制为例,其通过“县级统筹监督、乡镇属地管理、村级具体实施、经营主体参与”的分层架构,将管理责任细化至每个环节。县级部门制定考核标准,乡镇政府落实日常监管,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具体设施的维护,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

最后,需制定《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规范》,明确工程登记、产权交易、维修养护等流程;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管护成效与管理人员绩效挂钩,对表现突出的单位给予资金奖励,对失职行为进行问责。永春县通过“月巡查、季考核、年评比”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有效提升了管理主动性。

2.2 强化资金支撑

拓展资金来源途径,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政府需增加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财政支持,设立专项经费,保证资金定向使用。同时,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借助 PPP 模式、投资补贴等形式,吸引企业、合作社等社会主体参与出资。此外,可探索设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基金,通过收取水费、利用土地流转收益等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工程的日常养护与维修。比如,福建省永春县设立管护基金,为农田设施的小型维修提供资金保障,提升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能力。

2.3 提高人员素养

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与建设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知识与技能。可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技术交流活动等方式,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指导,让管理人员和建设人员掌握前沿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方法。同时,鼓励管理人员和建设人员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职业素养。此外,还可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充实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团队。

3 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保障措施

3.1 构建长效管护体系

编制农田水利工程长效管护规划,清晰界定管护主体、具体内容及执行标准。完善管护责任体系,把管护职责细化到具体单位与个人,通过签订管护合同,保障工程有人负责、有人维护。强化日常巡查与保养工作,按周期对工程开展检查与修缮,迅速排查并解决工程隐患。比如,永春县实施专业化管护策略,乡镇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对辖区内农田水利设施进行集中管理,有效提升了

管护成效与水平。

3.2 引入科技手段

长效管护是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的保障。需制定《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手册》,明确管护主体、内容、标准及流程。在管护主体方面,推行“专业化 + 社会化”模式,县级组建专业管护队伍,乡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日常维护。例如,永春县将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划分为 12 个管护片区,由专业公司统一承包,配备专职巡查员,实现“一片区一责任人”。

管护内容需覆盖工程全要素,包括渠道、泵站、闸门等设施的巡查、清洁、维修。制定《管护标准清单》,明确渠道杂草清理周期、泵站设备保养频次等具体指标。同时,建立“一工程一档案”制度,记录工程建设、维修、改造等全生命周期信息,为管护提供数据支撑。

为确保责任落实,需签订管护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协议中应规定管护质量标准、考核方式及奖惩措施。例如,某县在协议中约定,若管护单位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将扣除10% 管护费并终止合同,倒逼管护质量提升。

3.3 强化监督考核

监督考核是保障工程规范运行的重要手段。需建立“政府监管 + 社会监督+ 第三方评估”的多维考核体系。政府层面,水利部门应定期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核查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管护效果等环节。例如,每季度对管护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通过设立举报电话、邮箱,开通微信举报平台,鼓励公众参与工程监管。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某县通过社会监督发现并整改工程隐患50 余处,有效提升了管理透明度。

委托专业机构对工程管理进行独立评价,评估内容包括制度执行、资金绩效、群众满意度等。评估结果作为政府决策依据,对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资金倾斜,对不合格的限期整改。例如,某省将评估结果与农田水利项目申报挂钩,倒逼地方提升管理水平。

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优化与配套运行保障举措,是提升工程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优化管理机制、强化资金支持、提升从业者专业能力等路径,可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升级,增强管理效能。与此同时,构建长效管护体系、应用先进科技手段、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等保障措施,能保障农田水利工程持续稳定运行,有效发挥其灌溉、防洪、排涝等关键作用。面向未来,需持续探索创新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与运行保障策略,契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魏兴亭 . 信息技术背景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 [J]. 农机市场 , 2023, (04): 76-77.

[2] 贾光业, 张伟. 山东东平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维护现状、问题与建议[J]. 农业工程技术 , 2023, 43 (07): 47-48.

[3] 牛凤霞.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粮食, 2022,(05):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