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程化设计策略探究
罗凯保 周倩
宁夏理工学院 宁夏石嘴山 7530000
引言: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更影响校园稳定与社会和谐。近年来,校园诈骗、网络安全、心理健康、交通安全等问题频发,暴露出传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存在形式化、内容零散、缺乏持续性等弊端。课程化设计将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纳入系统化的课程框架,通过明确目标、整合内容、创新方法、完善评价,实现教育效果的长效化。本文基于大学生安全需求和教育规律,探究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程化设计的具体策略,为高校安全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程化的必要性
(一)应对安全风险多元化的现实需求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安全风险呈现多元化趋势: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刷单、网贷等陷阱频发;网络信息泄露风险增加,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薄弱;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矛盾易引发极端事件;校园周边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传统风险依然存在。碎片化的安全教育难以覆盖复杂的安全场景,课程化设计可通过系统规划,全面覆盖各类安全主题,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安全认知体系。
(二)提升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传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多以“讲座式”“通知式”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被动接受信息,难以将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课程化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演练等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课程化的持续性设计可实现“反复强化”,避免“一讲而过”的短期记忆,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安全行为模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程化设计的原则
(一)学生中心原则
以大学生的生活场景和兴趣点为出发点,结合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内容。例如,新生侧重校园适应安全(如宿舍安全、军训安全),高年级学生侧重就业安全(如求职陷阱防范)、网络安全等,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系统性与阶段性结合原则
将安全教育内容分解为若干模块,按照“基础—进阶—应用”的逻辑分阶段实施。大一以基础安全知识为主,大二、大三强化技能训练和情景应对,大四聚焦社会适应中的安全问题(如租房安全、职场安全),形成贯穿大学四年的教育体系。
(三)理论与实践融合原则
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通过实践环节巩固知识。例如,在消防安全主题班会中加入灭火器使用演练,在网络安全主题中开展“模拟诈骗应对”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提升应对能力。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程化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设计模块化内容体系
根据安全风险类型和学生需求,将内容整合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设置2-3次主题班会,覆盖大学四年:基础安全模块(大一上):包括校园设施安全(宿舍用电、消防器材)、交通安全(校内出行、校外交通规则)、食品安全(食堂就餐、外卖风险)。网络安全模块(大一下):涵盖网络诈骗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言论规范、恶意软件识别等。心理健康模块(大二上):涉及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技巧、心理危机识别与求助。应急处理模块(大二下):包括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逃生演练,外伤急救、心肺复苏等基础技能培训。社会适应安全模块(大三):聚焦实习安全、求职陷阱(虚假招聘、传销)、租房安全、消费维权等。综合实践模块(大四):通过安全知识竞赛、情景模拟大赛、校园安全志愿服务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新互动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选取大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如校园贷悲剧、宿舍火灾事件),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增强代入感。
情景模拟法:设置“遭遇网络诈骗”“宿舍突发火灾”等场景,让学生分组演练应对过程,教师点评指导,提升实战能力。
翻转课堂模式:提前让学生观看安全知识视频、阅读材料,班会中以小组讨论、问题解决为主,教师仅做引导和补充,激发主动学习意识。
资源整合法:邀请公安民警、消防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参与班会,通过讲座、答疑、实操指导,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四、课程化设计的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组建专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团队,包括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及校外专家。定期开展培训,提升教师的安全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确保课程化设计的实施质量。
(二)资源支持保障
加大对安全教育的资源投入,配备消防演练器材、急救培训道具等实践设备;开发线上安全知识平台,提供视频、案例库等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三)制度规范保障
将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程化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分要求或学时标准;建立考核制度,将学生安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确保教育的严肃性和持续性。
五、结束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的课程化设计是应对复杂安全形势、提升教育实效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多层次目标体系、模块化内容、互动式方法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可实现安全教育从“碎片化”到“系统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的转变。高校需结合自身实际,完善保障措施,推动课程化设计落地,为培养具备全面安全素养的大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艳 . 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23(2):143-146.
[2] 李明 , 张晓 . 大学生主题班会课程化设计研究 [J]. 中国青年研究 , 2022(5):108-112.
[3] 陈静 . 互动式教学在高校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J]. 教育与职业 , 2022(10):89-91.
[4] 赵伟.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与安全教育体系构建[J]. 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23(1):120-124.
[作者简介] :罗凯保(1998 年3 月),男,回族,宁夏中卫人,硕士职称:无,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
周倩(1987 年1 月),女,汉族,河南鄢陵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