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兴趣的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优化策略
周丽娜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 021000
引言
深化体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正面临从有形选择到有效参与的转型挑战。当前教学实践中,课程设置的刚性约束与动态发展的兴趣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将学生兴趣作为教学创新的支点,通过弹性课程模块设计、差异化教学策略应用以及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着力解决选而不学、学而不精的现实困境。
一、选项教学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供给与学生需求脱节
当前,很多学校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程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是学生选择的自由受限,比如篮球、足球等热门项目往往报名人数远超班级容量,导致部分学生被迫选择第二或第三志愿。另一方面,像武术、健美操等相对冷门的项目,由于选课人数不足,常常无法达到开课标准,最终被迫取消。这种情况使得选项课变成了伪选项,学生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学校场地设施有限、专业师资不足等客观条件限制,也有课程设置僵化、缺乏动态调整机制等管理问题。
(二)技能训练消磨学习热情
目前的体育选项教学过于注重单一技能的重复训练,忽视了运动的趣味性和整体性。以篮球课为例,教师往往会安排大量时间进行原地投篮、传球等基础动作练习,而较少组织实战对抗或战术演练。这种训练方式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同样在羽毛球课上,教师可能过分强调发球动作的标准性,却很少讲解比赛策略或组织双打配合。这种碎片化的技能训练割裂了运动的完整性,使学生难以体会到项目的乐趣所在。
(三)评价体系单一化
体育选项课的评价主要依赖期末的技能测试,比如篮球的定点投篮、排球的发球成功率等量化指标。这种评价方式存在明显弊端:其一,它只关注最终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努力;其二,它无法反映学生的参与态度、团队合作等非技能因素;其三,这种标准化测试对运动基础不同的学生缺乏区分度。更严重的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多学生会采取突击训练的方式,考完就放下,无法形成持续的运动习惯。
二、兴趣导向的实践路径
(一)动态课程设计,实现兴趣与需求精准对接
教师可以在每学期初发放调查问卷,设置运动项目偏好、期望学习内容等问题,同时配合体能测试数据,将学生划分为不同运动类型群体。比如有些学生喜欢技巧性强的乒乓球、羽毛球,有些偏爱对抗性的篮球、足球,还有些更擅长表现型的健美操、舞蹈等。根据这些数据,教师可以合理规划各类课程的开设比例。在具体课程内容上,要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比如篮球课除了常规的运球、投篮训练,可以增加街头篮球文化赏析、三对三实战战术分析等内容;健美操课可以融入当下流行的爵士舞元素,让学生接触更多元的运动形式。还可以尝试跨学科融合,比如将舞蹈动作编入健美操套路,使用智能手环记录运动数据并分析改进建议,使体育课更具时代感和科技感。
(二)分层教学模式,适应个体发展差异
针对学生运动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应该采取阶梯式的教学方法。对于零基础或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教授规范的动作要领和安全防护知识,比如篮球的持球姿势、羽毛球握拍方法等基本技能。这个阶段要耐心细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确动作。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增加实战对抗和专项训练内容,比如组织五对五篮球赛,在实战中讲解跑位配合;或者进行排球专项力量训练,提升发球威力。对于运动能力突出的学生,则要给予更多发挥空间,可以让他们参与设计简化版比赛规则,或者编排新的健身操套路,甚至组织班级趣味运动会。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学生进步情况动态调整,让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水平的层次上获得提升。
(三)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习成效
要改变过去单一依靠期末技能测试的评价方式,建立更加全面的考核机制。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记录出勤率、练习时长等数据,比如坚持参加羽毛球训练八周以上的学生应该获得肯定。其次在技能评价上,可以采用视频回放技术,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动作改进过程;也可以组织同学互评,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增设创新性评价指标,比如设立最佳创意奖鼓励编排新颖的健美操动作,颁发团队领袖奖表彰在集体项目中表现出领导力的学生。这些非量化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不再为应付考试而练习,而是真正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指出优点和待改进之处,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三、实施保障与反思
(一)资源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教师可以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专业教练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度。比如邀请本地青少年体校教练或退役运动员定期到校开展专项指导,弥补学校在特定运动项目上的师资不足。同时要主动对接社区资源,与周边体育场馆建立合作关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到专业场地开展训练。这样既能解决学校场地不足的问题,也能让学生接触更专业的运动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校外资源的引入需要做好教学衔接,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技术辅助,提升教学科学性:通过智能手环、运动APP 等设备,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心率、步数、运动轨迹等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后,既能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也能帮助教师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具体数据,为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避免统一的教学进度造成部分学生跟不上或吃不饱的情况。
(三)平衡原则,把握教学尺度: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同时,教师仍要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对于选择冷门项目或运动基础较弱的学生,要适当增加辅导时间和关注度。比如选择武术项目的学生较少时,教师可以组织小型工作坊,帮助他们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同时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确保学生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实质性的技能提升。
结论
以兴趣为支点的选项教学改革,通过构建选择 - 体验 - 深化的良性循环,既能提升课堂效能,又能帮助学生建立终身运动意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家校协同机制,将兴趣培养延伸至课外场景,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全域覆盖。
参考文献:
[1] 辛苏 .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选项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J]. 电脑校园 ,2023(37):25-27.
[2] 宋冠勇 .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J]. 全运动 ,2024(18):65-67.
[3] 柯尊玉 . 论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J]. 体育世界 ,2025(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