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美术活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路径及育人效果研究

作者

张金花女

新疆和田市拉斯奎镇第一中心小学 848011

引言

小学美术教育是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养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创造美的思维,美术教育的独特魅力,让其能够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作用,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一、用美术布置班级环境,建立规则意识

传统的文字规则展示方式,对于低龄学生而言可能显得抽象,不易理解和内化。将美术活动融入班级环境建设,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视觉化手段,能够有效提升规则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将日常行为规范转化为直观的美术作品。例如,组织学生围绕“如何在班级中友好相处”、“怎样保持环境整洁”等主题进行讨论,提炼出具体的公约条目。随后,让学生分组将这些公约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创作成“班级公约画”。这些由学生亲手绘制的规则图示张贴在教室墙面,取代或补充文字版班规。学生看到自己参与创作的规则图示,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促进对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设计“值日生任务卡”,运用简笔画清晰地描绘扫地、擦黑板、整理图书角等不同清洁任务。值日生认领任务后,将相应的任务卡放置在个人位置或佩戴起来,其职责便一目了然。这种视觉化的管理方式,减少了教师重复提醒的需要,也增强了学生履行值日职责的自觉性和明确性。或者可以在教室固定区域设立“情绪表达角”,提供简单的美术材料(如彩色卡片、彩笔、贴纸)。学生每天到校后,可以用选择颜色涂画或粘贴符号的方式,简洁地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状态。教师通过观察这个角落,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情绪波动,对需要关注的学生进行个别沟通和疏导,有助于预防和化解潜在的情绪问题。

这种由学生共同参与、借助美术形式打造班级环境的做法,将抽象的班级规则和情感关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元素。学生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不仅美化了学习空间,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对规则意义的理解,增强了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用美术引导行为习惯,化解日常矛盾

班级管理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日常矛盾的解决是常见挑战。单纯的说教或批评有时效果有限。美术活动以其直观、具象且需要动手参与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反思行为、表达情绪的安全通道,成为引导正向行为和化解矛盾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美术活动,将行为规范教育融入其中。例如,针对文明礼仪的培养,组织学生创作“礼貌用语小漫画”。引导学生思考并画出在哪些场景下需要使用“谢谢”、“对不起”、“请”等礼貌用语,比如借东西、不小心碰到同学、得到帮助时。将这些生动的小漫画展示在教室门口等显眼位置,学生自己创作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作品本身也时刻发挥着提醒作用。

对于课间活动安全这类具体问题,同样可以借助美术形式。让学生共同参与设计“课间游戏安全指南”海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讨论哪些游戏方式是安全的、哪些存在风险,然后用图画清晰地呈现出来,比如如何正确使用运动器材、不在走廊追逐打闹等。这种由学生自己绘制并张贴的指南,其教育效果往往优于教师单方面的禁令。当学生之间发生争执或产生负面情绪时,美术活动也能提供建设性的解决途径。例如,让发生矛盾的学生暂时放下争执,共同完成一幅需要合作的主题绘画或拼贴画。在共同构思、分工、协作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双方需要沟通、配合,注意力从冲突本身转移到共同目标上,紧张关系常常能自然缓和。此外,提供超轻黏土等材料,鼓励学生捏塑代表自己不同情绪状态的“情绪小人”,也是一种温和的情绪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塑造“生气”、“开心”、“委屈”等形象,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绪,也为教师了解其内心世界、进行个别疏导提供了切入点。通过这些美术创作活动,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批评,而是在动手实践和艺术表达中,主动地、具象化地思考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三、用美术凝聚班级团队,培养集体精神

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性质的美术活动,能够创造共同目标,促进协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效培养归属感和团队精神。教师可以策划需要全班或分组合作完成的美术项目。例如,组织绘制一幅大型作品《我们的班级树》。每位学生负责创作一片代表自己的独特树叶(可以包含姓名、爱好等个性元素),最后将这些树叶组合成一棵完整的大树,张贴在教室显著位置。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展现了个性,更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叶子”如何与其他“叶子”共同构成了代表整个班集体的“大树”,深刻理解个体融入集体的意义。

另外,还可引导学生讨论班级的特点和期望的精神风貌,集思广益设计吉祥物形象。通过投票选定方案后,可以共同动手,利用布艺、彩泥等材料将其制作出来,放置在讲台或班级荣誉角。这个共同的“形象大使”会成为班级精神的具象化象征,增强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引入同伴间的积极评价机制。例如,每月让学生参与设计和制作“班级之星”奖章(如用彩纸、卡纸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同学的闪光点(如乐于助人、学习进步、遵守纪律等),通过投票或推荐选定获奖者,并由学生亲手为其佩戴或颁发这份独特的、由同伴参与制作的荣誉。这种方式不仅肯定了个人努力,更营造了相互欣赏、共同进步的集体氛围。学生在共同构思、分工合作、合力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必须学会沟通、协商、互助与包容。

结语

美术活动为小学班级管理提供了生动而有效的路径。通过环境创设、行为引导、团队合作三类实践,将规则教育融入绘画、手工等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责任,在创作中学会表达,在合作中增强凝聚力。这种方法贴近儿童兴趣,操作性强,既能减轻教师管理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尉馨 . 小学美术教学中班级管理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关系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4(12):157-159.

[2] 吴 飞 . 小 学 美 术 学 科 团 队 建 设 实 用 性 研 究 [J]. 读 与写 ,2021,18(21):247.

[3] 刘 媛 . 浅 谈 美 术 教 学 与 班 级 管 理 的 有 效 结 合 [J]. 人 生十六七 ,2022(1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