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交叉性理论视域下的亚美子

作者

张娇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上海市 201514

《这里是亚美子》是日本作家今村夏子的处女作,呈现了一个“异常女孩”亚美子的生存状态。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主要是一些书评或者报纸报道,且多是关于主人公亚美子怪异性格、认知障碍的讨论,缺乏对其所受结构性压迫的分析。本文旨在借助交叉性理论,试论亚美子的边缘化如何由多重身份(认知障碍+ 儿童 + 女性 + 劣势阶级)共同塑造。

1、亚美子的认知障碍特征

① 社交沟通缺陷

亚美子的社交沟通缺陷主要表现在与同班男同学小范互动上:亚美子的现有认知无法帮助其识别小范传递的拒绝信号,强行和其搭话、放学后一起回家、让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完了自己舔过的巧克力曲奇、甚至遭到厌恶拒绝后仍坚持表白等,这种强迫型近距离接触行为,正是表明了亚美子 " 个人空间 " 概念认知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的缺失。

② 刻板行为

亚美子的刻板行为在其与继母相处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继母脸上的大黑痣表现出了过度关注,总是在和继母交流时格外留意这颗黑痣;对坟墓也抱有异常兴趣,自己制作的“金鱼墓”“独角仙墓”在被继母说成污秽肮脏之物后,作为继母重新开办书法教室的礼物,为刚失去孩子的继母制作了干净的“弟弟之墓”。

③ 听觉过敏

对于自己房间阳台上传来的异响,将其判断为幽灵作祟,向父亲求助无果后愈发害怕敏感,觉得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听到,出现了听觉过敏,听觉过滤困难的症状,甚至严重影响到她的身体健康。

总之,无论是“社交沟通缺陷”、“刻板行为”还是“听觉过敏”,亚美子的这些外在表现都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高度契合。

2、年龄 × 认知障碍: 异常儿童的双重边缘化

小说中亚美子是一刚满 10 岁的小女孩,因其认知障碍与儿童身份的交织,陷入了一种无声的双重绞杀,成人世界用两套看似合理却相互强化的逻辑将她逼入绝境。

一方面,作为儿童,在成年人主导的世界里无人将其视作可平等对话的对象,没人向她解释为什么出于好意送出“弟弟之墓”会让继母崩溃大哭一蹶不振;也没人告诉她继母怀的是女孩而不是她深信不疑的男孩;搬家时也没人告诉她只是她一人搬走而不是她以为的全家搬走,亚美子就这样因为小孩子的身份被排除在成年人的世界之外。

另一方面,亚美子的认知障碍症状又被儿童身份所掩盖,当她因阳台传来的异响感到恐惧向父亲求助时,父亲也只是以对待小孩子的方式表示“好可怕,好可怕”敷衍了事,而非可能是认知障碍导致的“听觉过敏”“听觉过滤困难”进而引起重视。后来亚美子因此严重睡眠不足,浑浑噩噩度日,甚至影响到了身体健康。这种循环论证式的误解,使得亚美子始终徘徊在 " 需要管教的问题儿童" 与" 无法被理解的怪胎" 之间,没有任何一方真正尝试进入她的认知世界。

此外,亚美子透过书法教室的拉门缝隙偷看练习书法的场景颇具隐喻性。这个行为恰似她在社会规训下的生存状态——明明近在咫尺,却被一扇拉门永远隔离在正常秩序之外。当她将小范向继母展示书法的行为误认为对自己的善意时,这种认知偏差不仅未被及时纠正,反而逐渐演变成同学口中的 " 恶心传闻 "。儿童间的残酷排挤与成人世界的冷漠忽视形成合围,最终在保健室表白场景达到顶点:小范 " 杀了你 " 的怒吼与亚美子 " 我喜欢你 " 的固执重复构成了一场荒诞的对话,甚至一怒之下的小范还殴打了亚美子,将其一颗门牙打掉了,然而在这个暴力血腥的场景中本该介入引导制止的成人却始终缺席。

就这样,亚美子既不被当作需要心理疏导的儿童,也不被视为需要特殊支持的认知障碍者,最终沦为整个社会心照不宣的 " 怪胎展览品 "。这种双重标准的暴力,比任何直接的歧视都更令人窒息——社会系统用 " 她还是孩子 " 的宽容假象,掩盖了对认知障碍者的系统性排斥。

3、性别 × 认知障碍:怪异女孩的强化污名

亚美子作为残障女孩的生存困境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会权力如何在女性身体与非常规心智的交汇处实施最精密的暴力。

继母在斥责偷看习字的亚美子场景中,作为符合日本社会女性典范的继母要求其要”好好写完作业,每天去学校上课,跟同学搞好关系,听老师的话,举止得体 ... 不在课堂上唱歌,不在课桌上涂鸦 ... 不再玩拳击,不再光脚走路,不再扮印度人”。显然亚美子平日的行为与严苛的女性期待严重背离,也是对女性 " 自我管理 " 义务的公然违背。对于这个“不像女孩”的亚美子大家也都抱着嫌恶、嘲讽、排斥、恐惧的态度——那正是社会面对“性别表演失败者”时的经典反应。

就这样,同为女性的继母遵循“擅长料理”“着装整洁”“注意形象”等性别脚本时,亚美子却因认知缺陷无法表演规范的女性气质,但她的女性身份却使这种表演失败成为不可饶恕的罪过。这正是交叉性压迫最残酷的形态:不是“残疾歧视”和“性别压迫”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全新的专为交叉身份者打造的暴力模式。

4、劣势阶级 × 认知障碍:家庭资源的局限性

在《这里是亚美子》的叙事褶皱中,父亲带着亚美子和哥哥与继母重组家庭;父亲的工作十分忙碌不能请假,通常应该在学校进行的三方面谈也是班主任亲自来家里拜访;继母将自己卧室改成一间简陋的书法教室等,这些迹象都表明了其家庭并不富裕,甚至拮据。

书法教室的经营状况成为这个家庭阶级位置的隐秘注脚:继母作为书法教师表面上的文化资本,实则暴露了阶层跃升的脆弱性——这份需要维持体面形象的工作反而加剧了对亚美子 " 不正常行为 " 的焦虑。当亚美子打破教室秩序时,威胁的不仅是课堂纪律更是家庭赖以生存的微薄收入。这种经济压力转化为对女儿更严厉的规训,形成恶性循环:越需要维持体面,越无法接纳差异;越否认差异存在,越陷入教养困境。

亚美子的家庭像是一间没有镜子的房间,既无法反射她的真实样貌(认知障碍者),也无法为她提供理解自我的工具。当认知障碍遇上经济拮据,产生的不是简单的困境叠加,而是一种独特的结构性暴力——她的 " 异常 " 因缺乏资源缓冲而被无限放大,最终沦为家庭羞耻的象征。

结语

本文借用交叉性理论,聚焦同时抱有“认知障碍”“儿童”“女性”“劣势阶级”多重劣势身份的亚美子,将其面临的“交叉性压迫”展现出来。当然,亚美子的边缘化也是社会制度、家庭结构、文化规范共同强化的结果,作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日] 今村夏子著 ; 朱娅姣译 .《这里是亚美子》[M]. 北京 : 北京友谊出版社 ,2024:2-121

[2] 李锦华 . 融合教育背景下 ASD 与 ADHD 共病的研究及启示 [C]//2024 年广东省特殊教育专业学术会议. 中国广东韶关, 2024:320-328

[3] 小野光絵 .「今村夏子「こちらあみ子」論 : < 垂直 > に向かう身構えと世界把握」『日本文學』116、2020 年3 月、63-80

[4] パトリシア·ヒル·コリンズ,スルマ·ビルゲ著 ; 小原理乃訳.『インターセクションナリティ』[M].人文書院:創栄図書印刷株式会社,,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