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美国白蛾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措施

作者

李天宝 屈红艳

凌海市林业草原保护中心,辽宁锦州,121200

引言

在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与生态环境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威胁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白蛾作为极具破坏力的外来入侵害虫,自传入我国以来,迅速在多地扩散蔓延,引发了广泛关注。美国白蛾的危害不容小觑,其寄主植物众多、传播途径广泛、繁殖量惊人且具有暴食性危害,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农林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景观的美观。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有效防控美国白蛾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深入剖析美国白蛾的发生原因,全面探讨包括加强检疫、人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在内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1 美国白蛾发生原因

1.1 全球化贸易加速入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和物流运输日益频繁,为美国白蛾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美国白蛾的卵、幼虫和蛹可以通过木材、苗木、果品等货物进行远距离传播。例如,在木材运输过程中,美国白蛾的幼虫可能藏匿于树皮缝隙中,蛹可能附着在木材表面,随着货物运输进入新的地区。此外,水果和蔬菜的国际贸易也可能成为美国白蛾的传播媒介。据统计,美国白蛾的首次入侵事件往往与国际贸易活动密切相关。这种人为传播方式使得美国白蛾能够突破自然屏障,迅速扩散到新的区域,成为全球性害虫。

1.2 气候变化提供适生环境

气候变化是美国白蛾发生和扩散的重要驱动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为美国白蛾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环境。研究表明,美国白蛾的生长发育与温度密切相关,在 20C-30C 的温度范围内,其繁殖速度最快。气候变暖使得原本不适合美国白蛾生存的地区逐渐成为其适生区。例如,近年来,美国白蛾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明显向北扩展,这与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升高密切相关。此外,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和暴雨,也可能影响美国白蛾的种群动态,使其在某些年份出现爆发式增长。

1.3 生态位空缺促进繁殖

美国白蛾的入侵地区往往存在生态位空缺,为其繁殖和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竞争和捕食关系维持平衡。然而,在美国白蛾的入侵地区,其天敌种类和数量较少,难以对其种群形成有效控制。例如,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主要天敌,但在许多新入侵地区,这种天敌尚未建立稳定的种群。此外,美国白蛾的寄主植物种类广泛,包括多种农林作物和园林植物,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这种生态位空缺使得美国白蛾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建立稳定的种群,并进一步扩散。

2 美国白蛾防治对策

为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扩散和危害,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包括检疫封锁、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等。

2.1 检疫封锁

检疫封锁是防止美国白蛾扩散的第一道防线。在产地检疫方面,应加强对美国白蛾发生区的货物检查,特别是木材、苗木和果品等高风险货物。检疫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仔细排查货物中是否带有美国白蛾的卵、幼虫或蛹。对于可疑货物,应进行隔离观察或处理,如熏蒸或销毁。在调运检疫方面,应在交通枢纽(如港口、机场、火车站等)设立检疫站点,对来自美国白蛾发生区的货物进行严格查验。同时,加强对运输工具的检疫,防止美国白蛾附着在交通工具上传播。此外,应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美国白蛾的发生和扩散情况,共同防范其跨境传播。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一种直接、环保的防控方法。对于卵块,可以在成虫产卵期组织人员定期巡查,发现卵块后及时摘除并集中销毁。卵块通常呈块状,多分布在叶片背面,颜色较为明显,便于识别。对于幼虫,可以采用草把诱集法。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 1-1.5 米处捆绑草把,为幼虫提供化蛹场所。定期检查草把,收集其中的幼虫和蛹并进行处理。对于成虫,可以利用其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在林间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每天傍晚开启灯光,吸引成虫飞向灯光并杀死。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成虫的数量,降低下一代幼虫的发生基数。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防控方法。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主要天敌,它能够将卵产在美国白蛾的蛹内,幼虫在蛹内寄生并取食蛹体,从而杀死美国白蛾。在释放周氏啮小蜂时,应掌握好释放时间和数量。一般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至化蛹初期进行释放,释放数量根据美国白蛾的发生情况而定。此外,微生物制剂的使用也能有效防治美国白蛾。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等微生物制剂,对美国白蛾的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将微生物制剂配制成合适的浓度,采用喷雾的方式均匀喷洒在有美国白蛾幼虫的植物上。幼虫取食带有微生物制剂的叶片后,会感染病菌,最终死亡。

2.4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在控制美国白蛾的爆发式危害时具有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是关键。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如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这些药剂对美国白蛾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较小。在施药时间上,应根据美国白蛾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选择。一般在幼虫低龄期施药效果最佳,此时幼虫的抗药性较弱,药剂容易发挥作用。施药方法有多种,如喷雾法、注射法等。喷雾法是将药剂配制成合适的浓度,利用喷雾设备将药剂均匀喷洒在有美国白蛾的植物上,确保叶片的正反面都能被药剂覆盖。注射法适用于高大树木,将药剂通过注射器注入树干,药剂随着树木的蒸腾作用传导到各个部位,杀死美国白蛾的幼虫。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注意施药安全。施药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和呼吸道。同时,应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防止美国白蛾产生抗药性。

3 结语

美国白蛾的发生和扩散是全球化贸易、气候变化和生态位空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寄主广泛、繁殖力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有效防控美国白蛾,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包括检疫封锁、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等。这些措施各有优势,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控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的监测和研究,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探索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应对美国白蛾的跨境传播问题。此外,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美国白蛾危害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控的良好局面。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望实现对美国白蛾的长期有效防控,保护生态环境和农林生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梁 文 超 . 美 国 白 蛾 的 发 生 危 害 及 综 合 防 控 措 施 [J]. 果 农 之友 ,2025,(05):110-112.

[2] 孙华彩 . 我国美国白蛾发生趋势及防控对策 [J]. 现代农业科技 ,2025,(06):79-81+86.

作者简介:李天宝(1982.9.10),男,汉族,锦州市凌海市人,本科学历 职称:工程师。

作者简介:屈红艳(1972.10.29),女,满族,锦州市凌海市人,大专学历 职称: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