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民族地区语文分层作业的“文化适应性”研究

作者

余静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中学 626100

引言

民族地区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关乎个体发展,也关涉民族团结与社会整体进步。然而,受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与教育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普遍存在理解慢、表达弱、参与度低等现象。尤其是在作业环节,部分学校仍采用标准化、同质化的练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学情差异与文化背景的实际,不仅降低学习积极性,亦难以达到练习内化、能力迁移的目标。分层作业作为精准教学的重要形式,具有显著的个别化、梯度性优势,而“文化适应性”则是其在民族地区能否有效落地的关键。只有在作业中合理嵌入与地方文化相契合的内容,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认知特点,才能真正实现作业设计的公平与高效。本文尝试在分层语文作业的实践基础上,深入分析“文化适应性”策略的应用逻辑、典型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民族地区语文作业困境的文化根源与教学挑战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其教学不仅关乎知识传授,更肩负着语言能力培养、思维方式塑造与文化认同建立的任务。民族地区学生多生活在以方言、民族语言为主要交流媒介的环境中,与普通话表达存在天然落差。语文课本虽为全国统一教材,但其中的大量汉文化背景知识、经典诗文内容,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缺乏情感共鸣与生活经验连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受到学生在课文理解、语境把握、写作表达等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导致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任务执行流于形式。

此外,作业内容设计单一,缺乏对学生母语思维与文化逻辑的包容,部分语言要求、文本分析、文言文翻译等任务设置偏高,与学生语言实际能力脱节,加剧学习焦虑。特别是在边远地区,由于师资配置不均,教师缺乏分层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能力,导致“强推统一作业”“机械布置训练”现象频发,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闭环,也制约了语文核心素养在学生层面的有效生成。

二、分层作业在文化适应性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分层作业强调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与兴趣取向,科学设置梯度性任务,使每一层级学生都能在可接受范围内获得学习挑战与成就体验。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分层设计不仅是教学公平的体现,更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文化适应性作为分层作业的核心内涵,强调将学生熟悉的语言表达、民族文化元素、地方生活经验等融入任务之中,让学生在亲近感中激发理解兴趣,在文化认同中形成学习动力。

例如在阅读任务中,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提供内容简化版本、关键词提示或图文辅助;而对于中高层次学生,则可设置拓展阅读、思辨性提问或文本改写等任务,提升思维深度。写作任务亦可依据学生语言水平、文化理解与生活经验设置不同难度的表达目标,部分作业内容还可鼓励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先行思维组织,再转译为规范汉语进行表达。这种文化嵌入与分层并举的作业方式,不仅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包容性,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逐步建立双语转换能力与文化兼容意识。

三、结合教材内容的文化适应性分层作业实践探索

在实践操作中,分层作业设计需紧扣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同时融合学生认知水平与文化语境。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藤野先生》为例,这篇文章由鲁迅撰写,以朴素语言记录其留学日本时期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师生情谊,体现了鲁迅对教育精神与民族气节的深刻体悟。对于民族地区学生而言,文章中既有异域文化背景,又包含深厚的民族情感,教学与作业设计面临双重挑战。

基础层学生的作业可聚焦于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与人物描写描摹,如通过“勾画描写藤野先生的句子”“仿写一段描述老师的文字”等形式,降低文化理解负担;提高层学生的作业则可延伸至对人物形象与作者情感的分析,如“结合鲁迅的写作目的谈谈你对藤野先生形象的理解”,并鼓励联系自身对老师的认知进行对比表达;进阶层学生则可完成深度写作任务,如“写一篇以‘我印象最深的老师’为题的叙述文,并尝试在文中体现文化理解”,通过作业引导学生在鲁迅文章背景之外实现迁移学习。这种“由浅入深”“由内及外”的层级任务设计,使学生在文化差异理解中逐步建立语文能力,也增强了文本学习的真实感与意义感。

四、提升作业文化适应性的路径策略与制度保障

在分层作业实施过程中,要真正实现文化适应性,必须从制度机制、教师能力与资源支持等多方面系统推动。首先,需建立校本作业设计机制,鼓励语文教师结合民族文化、地方生活元素进行作业本土化创新,学校应定期组织作业设计评比与经验交流,推动教师由“作业布置者”转变为“作业创造者”,实现教学与作业内容的深度联动。其次,应强化教师的文化理解力与教学设计能力培训,使其掌握分层设计技巧、文化嵌入策略与任务生成方法,提升教师主动建构作业梯度的意识与能力,进而提升整体语文教育质量与课堂效能。

技术层面上,应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建设作业资源库,分层分类汇聚各类适配性任务样例,为教师提供可借鉴与可编辑的素材资源,降低设计门槛、提高效率,确保作业布置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贴合学生实际。政策层面,应对民族地区学校在分层作业改革中给予专项指导与支持,将“文化适应性”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维度,推动从作业评价向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的整体转型,逐步构建起以文化理解为核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家校协同方面,也应通过家长会、反馈手册等方式引导家长理解并支持分层作业,形成家庭文化支持系统,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环境适配力,为分层作业的深入实施营造良好生态。

五、结论

民族地区语文分层作业的“文化适应性”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更是教育公平与学生发展理念的现实体现。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背景与心理接受能力的深入理解,分层作业可以在保障基础达成的同时实现高阶发展,引导学生在文化尊重中增强语言表达力,在语文实践中建立民族认同感。实践表明,文化适应性的分层作业既可以提升作业完成度与学习兴趣,也可以拓宽语文教学的文化空间与思维深度,是实现“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路径。未来应继续深化分层作业的本土探索,推动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向更高质量、更强文化融合的方向持续迈进。

参考文献:

[1] 王吉云 . 浅谈”双减”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的几点做法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45):83-85.

[2] 雷道恒 . 南疆地区维吾尔族初中汉语教师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 [D].喀什大学 ,2017.

[3] 齐萍 . 民族地区学生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 [J]. 语文世界 ,2025,(07):50-51.

本文系 2022 年度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 民族地区教育专项《追求提质增效的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应用实践研究 - 以泸定县第一中学为例》(编号:川教函[2022]6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