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国有企业协同战略管理: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竞争优势的研究

作者

吴辰

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30

一、引言

当下,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智能语音助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到机器学习算法在金融、医疗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与产业生态。上海,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科研实力以及优越的政策环境,已然成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这座城市汇聚了大量顶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创新型企业,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孵化与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样的产业浪潮中,上海本地国有企业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使命[1]。它们不仅是城市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更在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着战略引领作用,是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支柱,引领着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本研究聚焦于上海本地国有企业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协同发展路径,深入剖析其如何通过有效的协同战略管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旨在揭示上海本地国企如何利用协同战略管理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竞争力,为国企战略决策提供参考,助力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发展。一方面,期望为上海本地国企提供精准的战略决策参考,助力其打破部门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强化自身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地位与话语权。另一方面,期望通过提升上海本地国企的竞争力,促进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繁荣,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高效转化,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贡献智慧与方案,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成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辐射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

二、上海本地国企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现状剖析

(一)上海本地国企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上海本地国企在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均有涉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布局。在芯片研发领域,上海本地国企依托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资金支持,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积极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在芯片制程工艺和架构设计上取得突破,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2]。中游的算法开发环节,上海本地国企表现活跃,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算法,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在下游的应用服务方面,上海本地国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金融、交通等领域深度融合。在智能交通领域,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控制系统项目覆盖本地地铁并推广至全国,市场占有率领先。上海本地国企在人工智能领域优势显著,市场份额大,技术水平高,品牌知名度高,成功应用案例多,如智能安防系统在重大活动中的出色表现。

(二)协同战略管理现状与问题

上海本地国企在协同战略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技术研发协同上,国企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如某国企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的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3]。业务合作层面,国企间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项目合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分工合作完成从芯片供应到系统集成全过程,提高了项目效率和质量。人才交流方面,建立了人才共享机制,通过交流活动和联合培训促进人才流动和知识共享。

然而,内部协同存在信息壁垒和沟通不畅问题,缺乏有效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机制,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降低协同效率。外部协同则面临合作深度不够、利益分配不均、知识产权归属模糊等困难,影响合作积极性和协同创新效果。

总体而言,上海本地国企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虽有成绩,但协同战略管理亟待优化,需打破内部协同障碍、解决外部协同挑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上海本地国企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协同战略管理模型

(一)协同战略管理模型构建原则

上海本地国企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协同战略管理模型时,遵循战略导向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战略导向性要求协同活动紧密围绕国企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战略目标,精准对接整体发展战略,保障企业稳步迈向长远目标。这需要国企深入剖析自身角色定位,明确独特优势与资源禀赋,设定切实可行且具前瞻性的协同目标[4]。系统性则是保障协同效果的关键,因人工智能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依存,国企需整合内部各部门、业务板块及外部合作主体,打破隔阂,实现信息、资源和流程无缝衔接,提升产业链协同效能。动态性为应对产业快速变化的必然要求,鉴于人工智能领域技术迭代快、市场需求多变,协同战略管理模型需具备动态调整能力,依据外部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和内部资源变化,及时灵活调整协同策略、目标和资源配置,以契合产业发展趋势,保持竞争力 [5]。

(二)协同战略管理模型要素构成

上海本地国企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协同战略管理模型涵盖四个关键要素。在战略层面,国企需精准定位自身在产业链中的角色与目标,如成为芯片领域领军者或聚焦智能算法优化,并据此制定详细协同战略规划,涵盖市场份额、技术创新、产业生态构建等目标,为协同工作提供清晰指引。在组织层面,优化内部架构,设立协同管理部门或团队,建立跨部门、跨企业协同沟通机制,打破信息流通限制,促进无缝协作,提升协同响应速度与执行效率[6]。在资源层面,对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资源进行全面盘点与整合,搭建共享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如集中研发资金、促进人才流动、整合数据资源,以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运营层面,规范协同运营流程,对协同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进行标准化设计,明确流程步骤、责任分工与接口规范,确保高效运作,同时加强供应链协同管理,优化布局与物流配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全流程高效协同。

(三)协同战略实施路径

上海本地国企要推动协同战略有效实施,需从强化内部协同和深化外部协同两方面发力。在强化内部协同上,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流通,消除信息孤岛,同时建立内部知识共享平台,促进知识传播与应用,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和协同创新能力[7]。二是开展跨部门培训与交流活动,增进员工了解与信任,打破部门界限,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发挥专业优势形成合力。三是建立内部协同绩效考核机制,将协同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从质量、效率、创新性等维度全面评价,激励员工参与协同工作。

在深化外部协同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加速前沿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国企技术创新能力 [8]。与上下游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整合产业链资源,共同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积极参与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活动,拓展协同合作渠道,了解行业动态,发现合作机会,提升国企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产业链话语权,为协同战略实施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上海本地国企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实现更高质量协同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助力上海打造国际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四、上海本地国企提升人工智能产业链协同战略管理效益的策略

(一)加强技术创新协同

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上海本地国企要占据技术优势,需加强技术创新协同,整合科研资源,提升研发效率与质量。加大研发投入协同方面,企业联合设立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基金,按一定比例出资,形成资金池,专注关键领域,如芯片制造工艺、深度学习算法优化等,集中攻克难题[9]。同时,共同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技术成果成为行业标准,提升国际话语权。

人才队伍建设协同上,国企应制定统一人才发展规划,明确培养和引进方向,与高校开展联合招聘和培养项目,定制化培养急需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共享机制,打破企业界限,实现人才合理流动,并与高校科研机构共享人才,促进学术与产业融合 [10]。此外,设立人才激励机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科研条件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

(二)优化产业生态协同

上海本地国企需优化产业生态协同,构建产业服务平台,整合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建立产业数据中心,收集、整合产业链数据,加强数据管理和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助力决策优化和模式创新。

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加强与上海周边地区及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合作,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势共享。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中的竞争力,通过合作项目和技术交流,将先进技术引入中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三)完善协同管理机制

建立协同决策机制至关重要,上海本地国企应成立协同战略决策委员会,由高层领导和行业专家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制定重大协同战略决策。建立协同项目决策流程,明确步骤、方法和责任人,确保决策科学性与合理性。

强化协同监督与评估机制方面,制定协同项目监督制度,对项目实施过程全程跟踪监督,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建立协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评估工作成效,根据结果调整策略与措施,保障协同战略顺利推进,实现效益最大化,提升国企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总之,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协同、优化产业生态协同和完善协同管理机制,上海本地国企能够提升人工智能产业链协同战略管理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结论

本研究聚焦上海本地国企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如何借助协同战略管理获取竞争优势。深入剖析发现,协同战略管理是提升国企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强大引擎。其助力打破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壁垒,实现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促进企业间深度合作,催生协同效应,增强产业链整体效能,使国企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产业生态优化等方面更具优势。研究成果揭示了协同战略管理的内在作用机制,明确了其对上海本地国企在人工智能产业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意义,也为其他国企在新兴技术领域开展协同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上海本地国企需持续优化协同战略管理,以适应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变革,推动产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绛 , 谢宇斌 . 战略协同增强国资国企整体功能 附视频 [J]. 中国石化 , 2024,3): 45-48.

[2]孙春艳 , 王凤彬 . 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如何实现战略协同?— 一项聚焦管控效力的定性比较分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 , 2023, 45(12): 123-138.

[3]汪厚祥 . 整合内部监督力量 构建高效的大监督体系 附视频 [J]. 企业文明 ,2024, (02): 34-37.

[4]刘焕静. 上海地方国有企业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培育政策研究[D]. 上海财经大学,2023.

[5]卢婵. 国有企业“战略—绩效”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北京航天新立科技有限公司为例 附视频 [J]. 企业改革与管理 , 2024, (05): 56-59.

[6]林萍 . 企业管理与营销策略研究 [J]. 中国中小企业 , 2021, (10): 23-26.

[7]翟艳艳. A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监督研究[D]. 山东大学, 202

[8]王燕鹏 , 韩涛 , 赵亚娟等 . 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技术挖掘分析 [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 2019, 41(04): 87-93.

[9]倪芝青 . 杭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SWOT 研究 [J]. 杭州科技 , 2020,(04): 12-15.

[10]梁俊. 人工智能产业链需要“强链”“补链”和“建链”——对珠三角和长三角人工智能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调研 [J]. 中国经贸导刊 , 2021, (12): 34-37.

作者简介:吴辰(1976——),女,人,汉族,高级经济师,大学本科,公司名称:,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