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路径研究
白梦然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幼儿园 665900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园需以户外活动支持幼儿自主探索,依托自然场景、动态资源与开放空间,助力幼儿在实操体验中积累经验。但当前部分园所户外活动存在形式化倾向:教师主导流程、材料功能固化、评价侧重安全与任务完成,压制幼儿探究需求。为此,探索户外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路径,是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
一、幼儿园户外活动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理论依据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3-6 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其认知发展依赖“同化 - 顺应”的过程,即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不断调整自身认知结构。户外活动中,幼儿通过触摸草地感知质地、观察蚂蚁搬运食物发现规律、尝试搭建沙堡探索结构平衡,这些直接体验正是“同化 - 顺应”的具体体现。教师若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时间与空间,幼儿便能在反复试错中构建对世界的认知,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思维习惯。
(二)蒙台梭利“有准备的环境”理论
蒙台梭利强调,“教育的核心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让环境成为第三位教师’”。这一理论对户外活动设计的启示在于:户外环境不应是“固定不变的设施集合”,而应是“能激发探究欲望的动态空间”——可变化的材料、可探索的问题、可自主选择的活动方式,能让幼儿主动发起探究行为。例如,在户外设置“雨水观察角”,提供量杯、记录表、放大镜,幼儿会自主观察雨水下落轨迹、测量降水量,这种由环境引发的探究,远比教师指令更具持续性。
二、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具体路径
(一)创设“开放- 互动- 多元”的户外探究环境
户外环境的创设需打破“功能分区固化”的传统模式,构建支持自主探究的场景。一方面,保留“自然探究区”,如种植园、小池塘、落叶堆,让幼儿观察植物生长、蝌蚪变青蛙、树叶腐烂等自然现象——在某幼儿园种植区,幼儿发现番茄苗叶片发黄,自主讨论“是缺水还是缺肥”,并通过分组浇水、施肥的对比实验寻找答案;另一方面,设置“问题导向区”,如“斜坡探索区”投放不同重量的小车、不同材质的轨道,“沙水互动区”提供漏斗、水管、模具,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究“重量与速度的关系”“水流与容器的关系”。此外,环境布置需体现“幼儿主体性”,如将幼儿的探究发现(绘画记录、实物标本)展示在户外墙面,让环境成为幼儿探究过程的“见证者”。
(二)投放“低结构- 生活化- 多功能”的探究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的“工具”,其特性直接影响探究行为的深度。当前部分幼儿园户外活动材料存在“高结构”问题(如功能单一的塑料玩具),限制幼儿创造性使用。因此,需优先投放低结构材料:一是生活化材料,如纸箱、轮胎、木板、布料、瓶罐等,这些材料无固定玩法,幼儿可将纸箱改造成“山洞”“汽车”“城堡”,用轮胎搭建“平衡桥”“攀爬架”;二是自然材料,如石头、树枝、松果、贝壳,幼儿可通过排序、堆叠、绘画探索材料特性;三是工具性材料,如放大镜、卷尺、温度计、筛子,支持幼儿进行更精准的观察与测量。例如,在户外投放“树枝与绳子”,幼儿会自主尝试“用树枝搭建支架”“用绳子捆绑物品”,过程中不断调整树枝长度、绳子松紧,逐步理解“稳定结构”的原理。材料投放还需遵循“动态调整”原则,根据幼儿探究兴趣补充材料——当幼儿对“影子”产生兴趣时,及时添加手电筒、不同形状的卡片,支持幼儿探究“光源、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三)转变教师“观察者- 支持者- 引导者”的角色定位
教师需从幼儿自主探究的主导者转为助推者,摒弃指令式指导,践行“先观察后介入”策略。通过记录幼儿沙水操作、积木搭建等行为,研判其探究需求;幼儿遇瓶颈时以提问引导思考,而非直接告知方法;幼儿探究受挫时给予情感肯定并助其分析原因,专注探究时则留白不干预,以保护兴趣、培养专注力。
(四)设计“主题式- 生成性- 层次性”的探究活动
户外活动设计需突破碎片化局限,围绕幼儿兴趣构建主题式探究体系。主题可源自幼儿自发发现(如“蜗牛的秘密”)与季节节日(如“落叶的旅行”),增强与幼儿生活的关联性。活动设计需体现层次性,如“玩水探究”中,依幼儿能力差异设置感知容量、探究水流冲击力等不同任务;同时保留生成空间,如借“向日葵转动”的意外发现延伸探究方向,深化活动内涵。
(五)建立“过程性- 多元化- 幼儿参与”的评价体系
传统户外活动评价多关注“结果”(如是否学会某项技能),忽视幼儿探究过程中的思考与成长,需构建以“促进发展”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一是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幼儿的探究成果(如搭建作品、观察记录),更关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是否主动发起探究、是否敢于尝试新方法、是否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观察记录”(文字、照片、视频)、“幼儿分享”(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发现)、“成长档案”(收集幼儿的探究作品、记录)等方式,全面呈现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三是鼓励幼儿参与评价,如在活动结束后开展“我的探究故事”分享会,幼儿通过语言、绘画等方式讲述自己的探究经历,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评价:“你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尝试?”——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让幼儿反思自身探究过程,还能从同伴身上获得新的探究思路。
三、总结
幼儿园户外活动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天然课堂”,其核心在于将“自主权”还给幼儿——通过创设开放的环境、提供多元的材料、转变教师的角色、设计生成性的活动、构建过程性的评价,让幼儿在与自然、材料、同伴的互动中,主动观察、大胆尝试、深入思考。这一过程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更能培养其对世界的好奇心、对探索的坚持力,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户外探究活动与室内课程的融合”“家园协同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策略”,让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贯穿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刘庆. 浅析幼儿园户外游戏中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C]//2024年广东省特殊教育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集.2024.
[2] 黄珠姝 . 幼儿园户外游戏对幼儿自主性培养作用的探究 [J]. 启蒙 ,2024(1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