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析小学语文课程思政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

谢秋雨

重庆市潼南区东安小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学校这块阵地中,各个学科都是思政教育的沃土,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的辩证统一,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皆具的基础性课程先天具备课程思政的职能,它的形象性、丰富性、持久性都有利于德育的落实。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落实好课程思政,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他人为镜 激爱国热情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从古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爱国志士。周恩来总理在年轻时就立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传承,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代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述名人故事的文章,有革命先辈、励志人物、时代好人等,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抓住这一素材,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梅兰芳蓄须》一文讲述的是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蓄须明志,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在教学时,要牢牢抓住“蓄须明志”这条文脉主线,将单元训练重点、朗读指导训练点和思想教育要点等有机统一起来;重点带领学生赏析解读文中“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无论 ...... 都 ......”“宁可 ...... 也 ......”等词语,以及重点段落“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用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打伤寒预防针的做法,体现了他身上具有的坚定的民族气节,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意志。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将来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二、赏国之美景 育爱国之情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这样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中国大地上的美景数不胜数。有著名的桂林山水、吉林雾凇、雅鲁藏布大峡谷、洞庭湖、长江三峡、壶口瀑布、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四川九寨沟、吉林长白山天池等自然风光,更有长城、颐和园、黄鹤楼、秦兵马俑等名胜古迹,它们总让人流连忘返。祖国拥有着大好河山,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应心存感激,自觉珍惜这份荣耀。

《祖国多么广大》一文中,作者选取了地域不同的南北三个地方:海南岛、长江、大兴安岭因南北地域不同,在同一季节里景色各异。长江黄河贯穿祖国,把祖国的高山大河连接起来,充分展现了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的绝美画卷。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的广大,带着学生一起欣赏祖国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在学生心里留下祖国的轮廓,教学中图文并茂、声情俱演,加深学生对美景的感受,自然而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品历史之美 惜国之瑰宝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历经沧桑的文明古国,拥有一大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艺术如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历史文物如兵马俑、白马寺、龙门石窟、十二生肖兽首等;历史建筑如长城、故宫、都江堰、赵州桥、少林寺、大雁塔、山海关等;人类文化遗址如蓝田人遗址、穿洞古人类遗址、元谋人遗址等。在我国文化史上那些诗人、文学家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千古绝句;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亲;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绝唱,无韵之离骚”;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凝聚了万千先辈的勤劳和智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中国文明。新时代的少年要清楚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而这些历史文化财富就是他们需要汲取的营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反映祖国历史文化美的文章。例如,反映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闻名于世的《长城》、反映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剪窗花》、反映绘画大成的《清明上河图》等。当代小学生一般对我国深远的历史文化了解不深,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准备丰富资料,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出祖国的历史文化之美,敲开学生心灵窗口,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例如,在教学《清明上河图》一文时,先向学生介绍这幅著名的绘画作品,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欣赏作品。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结合历史讲解北宋风俗世情,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意识到古人的技艺高超,感受到祖先的伟大。认识到现在强大的祖国是一代一代中国人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四、谈古至今 不惧将来

《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文章,纪实了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随后冲入圆明园抢夺珍宝,纵火焚烧三天三夜,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在火海中被烧成一片废墟。这座凝结了中华儿女智慧的、独具匠心的、价值连城的世界名园从此化为乌有,结局是何等悲惨!教训何其深刻!作为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声泪俱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在教学生学习时,首先突出惋惜之情,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叹息!其次要突出赞叹之情,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自然能溢于言表。最后,要突出仇恨之情,圆明园是一座世界上最宏伟的园林,可是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呢,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绚烂历史,语文教材里面的纪实文章则客观地反映了某些历史事件的真实状况。总结这些纪实文章,有的催人泪下,有的令人顿首,有的警示后人 ...... 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细细品读这些纪实文章,就仿佛带领他们学习了历史,学生若是能够以史为镜,谈古至今,那就不惧将来了。

五、学时代楷模 悟前进方向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心中的偶像对他的思想以及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就要给学生树立伟大的人生偶像。顽强的小萝卜头、智慧的小嘎子、扛着炸药包的董存瑞、烈火中的邱少云、英勇就义的刘胡兰等等不怕牺牲的革命偶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燃灯校长张桂梅、为扶贫而牺牲的黄文秀、让国人不饿肚子的袁隆平、抗疫前线的钟南山等时代楷模;边防战士保家卫国、消防官兵舍身扑火、抗洪英雄以身堵浪等,都是应该学习的先进事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篇描写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诗歌。诗歌中的雷锋同志“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踩着泥泞的小路,留下深深的脚印”“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弯着腰吃力地前进,挥洒下如露珠般的汗滴”。雷锋同志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做好人、做好事的情节,点燃学生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同时,找到学生身边许许多多的活雷锋进行引申,让学生感受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温暖,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雷锋的行动中来。

让学生明白,课本中这些闪光的名字,虽然年代不同,事迹也不一样,但是其精神实质都是一样的,即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将这些英雄的事迹作为爱国主义最生动、最直接的素材,代代相传,才可能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今天,中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总体实现了小康。祖国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人们过上了幸福、和谐的生活。今天的中国人是自豪的,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祖国建设的成就,身边就有许多例子。高铁出行,原本六七个小时的路程缩短为一两个小时;网络的发展,信息时代中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办公;党的扶贫政策,使得无数人脱离贫困;还有北斗卫星、嫦娥奔月、5G 技术等,无不显示着强国风范。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多用贴近生活的鲜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新生活的美好,认识自己祖国的强大,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的成就,激发他们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总之,教书与育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切割,在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精准把握主线,有思想、有灵魂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国家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蔡俊娟 .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思政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J]. 新课程 ,2021,{4}(24):232-233.

[2] 陈亚萍 . 课程思政在作文教学中落地扎根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4}(17):34-36.

[3] 华咪咪. 语文课程思政如何才能润物无声[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学术刊 ),202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