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图件系统及其创新应用研究 

作者

李泓铭 李冰【通讯作者】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一、引言

侗族木构建筑以其精湛的营造技艺、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鼓楼、风雨桥等建筑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侗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图件系统作为记录和传承营造技艺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侗族木构建筑从设计构思到建造过程的关键信息。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着传承困境,其图件系统也存在信息流失、难以与现代技术融合等问题。深入研究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图件系统,并探索其创新应用,对于传承和弘扬侗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概述

2.1 侗族木构建筑的类型与特点

侗族木构建筑主要包括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类型。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用于集会议事、娱乐活动等,造型独特,多为多层重檐攒尖顶;风雨桥兼具交通和遮风避雨功能,桥上建有廊和亭,装饰精美;吊脚楼则是侗族居民的主要居住建筑,依山傍水而建,采用干栏式结构,既节省空间又通风防潮。这些建筑均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连接,无需一钉一铆,展现出高超的营造技艺。

2.2 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师傅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手把手教导徒弟掌握木材选择、构件加工、搭建安装等关键环节。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徒弟通过观察、模仿和实际操作,逐渐领悟营造技艺的精髓。此外,侗族人民还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营造技艺中的知识、技巧和文化内涵相传。

三、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统图件系统分析

3.1 图件系统的构成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统图件系统主要包括草图、结构示意图和构件详图。草图是工匠在设计构思阶段绘制的简略图形,通常记录建筑的整体布局、大致造型和尺寸比例等信息,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灵活性;结构示意图用于展示建筑的整体结构框架,包括梁柱的分布、连接方式等,帮助工匠把握建筑的整体结构关系;构件详图则详细描绘每个木构件的形状、尺寸、榫卯形式等,是构件加工制作的重要依据。

3.2 图件的绘制方法与工具

传统图件的绘制多采用手绘方式,工匠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竹笔、木炭条等在纸张、木板或地面上绘制图形。绘制过程中,工匠依据自身经验和记忆,结合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线条和符号来表达建筑信息。这些图件往往没有严格统一的制图标准,但却能精准传达营造技艺的关键内容。

3.3 图件系统的信息承载特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统图件系统具有独特的信息承载特点。一方面,图件与工匠的经验紧密结合,许多关键信息如复杂榫卯结构的处理方式等,需结合工匠的实践经验才能准确理解;另一方面,图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象征性,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符号来表达丰富的建筑信息,注重整体结构和关键节点的呈现,而对于一些细节部分则进行简化处理。此外,图件还蕴含着侗族的文化元素和审美观念,如建筑造型、装饰图案等在图件中的体现。

四、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图件系统的创新应用探索

4.1 数字化图件系统的构建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三维建模(如3DMAX、SketchUp)等现代技术,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统图件进行数字化转换和重构。通过精确测量和数据采集,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完整记录建筑的结构、构件尺寸和连接方式等信息。数字化图件系统不仅便于存储、管理和传播,还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展示,为学术研究、建筑设计和修复保护提供更精准的资料。

4.2 可视化与交互应用

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多媒体技术,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图件系统进行可视化呈现。用户可以通过 VR 设备沉浸式体验侗族木构建筑的建造过程,直观感受传统营造技艺的魅力;利用AR 技术,在现实场景中叠加虚拟的建筑图件信息,实现传统图件与现实环境的互动,增强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此外,还可以开发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或网页交互平台,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了解和学习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4.3 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图件系统中的设计理念、结构智慧和美学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通过对传统图件的分析和提炼,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和空间形式,结合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功能需求的建筑作品。例如,在现代公共建筑中借鉴侗族鼓楼的空间组织形式,或在住宅设计中运用风雨桥的装饰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

4.4 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应用

基于创新后的图件系统,开发适用于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资源。在中小学教育中,通过生动形象的可视化图件和互动体验,向学生普及侗族木构建筑文化知识;在职业教育和建筑专业高校中,利用数字化图件系统和虚拟建造技术,开展营造技艺的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五、创新应用案例分析

5.1 某侗族村寨数字化保护项目

在某侗族村寨的数字化保护项目中,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鼓楼、风雨桥等木构建筑进行精确测绘,构建了详细的三维数字模型。结合传统图件资料,对建筑的结构和构件信息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图件系统。通过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对侗族木构建筑的永久性记录,还为后续的修复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利用 VR 技术开发了沉浸式体验程序,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侗族建筑文化的魅力,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5.2 现代侗族风格建筑设计实践

在某城市的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中,设计师深入研究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图件系统,提取了鼓楼的空间层次和风雨桥的流线型造型等元素。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将传统元素进行创新演绎,打造出具有独特侗族风格的现代建筑。该建筑在满足现代文化艺术功能需求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了侗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传统图件系统创新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的成功范例。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图件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探索了其创新应用路径。通过构建数字化图件系统、开展可视化与交互应用、促进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以及在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然而,在创新应用过程中,仍面临着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的深度不够、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化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培养更多既懂传统营造技艺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可,推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玮倩 . 侗族鼓楼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里的木构华章 [EB/OL].[2025-04-18].

[2] 木心墨魂 : 侗族掌墨师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线上摄影展——第三单元《古老的技艺》[EB/OL].[2021-02-26]

[3]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J] 维普网

[4]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M].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泓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学生

李冰【通讯作者】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