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实践路径与策略研究

作者

王钦

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小白杨小学  845500

引言

当下社会环境急剧变迁,小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困扰等挑战日益凸显。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在逆境中积极适应、反弹恢复的关键能力,其培养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当前教育实践中,对心理韧性的系统性培育仍显薄弱,或流于形式,或缺乏可操作的日常融入。因此,探索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能在真实校园与家庭场景中落地生根的韧性培养实践路径与具体策略,成为一项紧迫而富有价值的课题。

一、心理韧性的内涵及其在小学生发展中的核心价值

心理韧性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个体在压力与挑战中展现出的‌动态适应过程‌。对于正处于身心塑形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其核心表现为三点:其一,面对学习困难时不轻言放弃,能主动调整策略;其二,能有效识别、表达和管理冲突引发的负面情绪;其三,在不确定情境中保持希望感与解决问题的信心。这‌种内在力量如同精神的“‌免疫系统”,不仅能有效缓解当下焦虑抑郁风险,更能为其未来漫长人生储备宝贵的应对资源,是奠定终生发展与幸福感的‌核心心理资本。

二、构建多维协同的韧性培养实践路径

(一)学校主阵地作用深化

学校作为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应当将心理韧性培养自然地融入教学全过程。在德育课程中,可以设计真实的挫折案例供学生讨论,比如考试失利时如何调整心态、被同学误解时怎样沟通解决。这些案例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避免说教,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办法。学科教学中也蕴含着大量培养韧性的机会,当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或语文阅读理解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示和追问,帮助学生养成面对难题时不轻易放弃的习惯。课堂氛围的营造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明确传达这样的理念:出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重点在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遇到教学设备故障或突发情况时,教师镇定自若的应对方式就是最好的示范。

(二)家庭支持系统稳固化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韧性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家长首先要调整教育观念,明白替孩子扫清所有障碍反而会阻碍其成长。日常生活中可以给孩子分配适当的家务,比如整理自己的书包、照顾绿植等,这些小事能培养责任感。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要急于插手,可以先倾听孩子的想法,问问“你打算怎么解决”。即使孩子的办法不成熟,也要先肯定其主动思考的态度,再给予适当建议。在情绪管理方面,家长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允许他们表达沮丧或失望,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不许哭”。可以通过制定家庭规则来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奏,比如固定作业时间、就寝时间,这种规律性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同时,周末可以安排一些需要耐心和坚持的家庭活动,如共同完成拼图或种植观察,过程中自然渗透坚持的品质。

(三)家校协同机制贯通化

建议可定期组织专题家长会,不是简单汇报成绩,而是交流学生在应对挑战时的具体表现。比如可以设计家校联系本,记录孩子本周遇到的困难及其应对方式,双方共同关注进步。同时,学校可以开设家长课堂,教授简单的家庭教育技巧,比如如何与孩子沟通挫折经历。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在不同场景中的适应表现,形成连续性观察。这些实实在在的协作方式,比单方面的教育更能促进学生心理韧性的整体提升。

三、面向日常场景的韧性培养关键策略

(一)体验式学习与情绪管理并重

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设计跨学科实践任务建立韧性培养场景。例如开展“创意搭建挑战赛”,要求学生利用吸管、胶带等基础材料完成“能托起三本课本的纸桥”或“可悬挂小水壶的迷你秋千”。活动采用 30 分钟限时 +2 次改进机会的规则设计,教师需观察学生面对材料限制时的反应模式。当小组出现方案反复失败的情况时,教师可启动情绪解码环节:首先用此刻你的手掌是热的还是凉的?等身体感知提问引导学生觉察生理反应,继而通过“如果这种情绪有颜色,你觉得是什么?”的隐喻表达帮助外化心理体验。针对高年级学生,可引入问题解决工作表,要求记录尝试的方法 - 遇到的障碍 - 调整的方向,将情绪管理策略与具体行动挂钩。这些活动设计注重过程性体验而非结果评价,通过创设安全失败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挫折- 反应- 调整的认知闭环。

(二)成长型思维模式培育

当学生完成作业或任务时,教师应避免笼统的真聪明、做得好这类评价,而是具体指出其在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例如:你修改了三次作文开头,这种不放弃的态度很重要、刚才小组讨论时,你主动听取了小王的建议,这种开放心态有助于解决问题。对于考试或测验,除了分数反馈外,可以增加进步点发现栏,由教师或学生本人列出比上次进步的具体行为,如应用题审题更仔细了、检查出两个计算错误。家长在家庭中也可以采用类似方式,当孩子讲述学校经历时,用你今天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再遇到同样情况,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引导其关注自身努力和策略调整。

(三)适度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制造困难,而是在日常活动中允许学生经历自然的挑战。例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设置少量选做题,明确告知这部分有些难度,可能需要多花时间思考;在班级值日分工中,有意安排需要协调沟通的任务,如让小组自行分配清洁区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和家长应控制立即帮助的冲动,改用提问引导:你已经试过哪些方法?需要哪些信息或工具来解决?。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采用问题解决三步卡,第一步描述问题,第二步写出已尝试的办法,第三步列出可能的新尝试。这种结构化引导比单纯说再想想更有效。

总之,教育真正的艺术,在于把握保护与放手的平衡。就像培育盆景,既需要修剪扶正又要留出自由生长的空间。当孩子能坦然地说“这次没做好,我再试试”,当失败不再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崩塌,我们就真正完成了从脆性到韧性的教育转化。当教育者将目光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向心灵的强健塑造,我们给予孩子的,将是足以照亮其一生风雨征程的内在光芒。

参考文献:

[1] 刘风雨 , 刘旺 . 探讨小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方法 [J]. 孩子 ,2024(11):1-3.

[2] 毕秀玲 . 小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策略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J]. 孩子 ,2022(30):241-243.

[3] 陈静 . 新时期小学生心理韧性提升的校本策略 [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5,58(2):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