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自信与教育价值

作者

叶海英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甘肃民勤 733399

引言:

文化自信是国之根基、民族脊梁,是支撑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动力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的颁布实施为语文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高中语文学科作为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文化多元格局使得青年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价值选择困境,而文化自信教育恰恰为解决这一时代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深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教育价值及其实践路径,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需求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的关键时期,《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的颁布实施为文化自信教育指明了方向,修订后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及历史统编教材系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要求,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彰显了语文学科在传承民族文化血脉中的独特价值。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文化多元格局使得青年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价值选择困境,而高中阶段正值世界观与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 [2],语文课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任,文化自信教育已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教育价值体现

(一)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语文核心素养标志着语文学科在科学理性观照下更多走向人文品格的发展与提升,文化自信教育通过深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精神内核的理解认知,使其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自觉融入文化底蕴,实现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并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文本解读与创作实践中培养文化思辨能力。审美品味的提升离不开深厚文化积淀的滋养,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时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高雅的文化品格与开阔的文化视野,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突出特点 [3],语文课程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文化自信教育在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诚信等道德理念通过文学作品的艺术呈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格修养,使其在文化熏陶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感的增强激发学生对民族历史的敬畏之心与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担当,培养其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对个体发展及社会和谐都具有深远意义,通过语文教育培养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学生成为中华文明的自觉传承者与积极建设者,真正实现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经典文本的文化自信培育策略

经典文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成为文化自信教育最为重要的载体,苏轼《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旷达情怀体现了中华文人面对困境时的超然品格,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悟文本蕴含的哲学思辨与人生智慧,使其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治学理念与当代教育理念相互呼应,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汲取先贤的思想精髓,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韩愈《师说》所倡导的尊师重教传统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对比古今教育观念的异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教育文化的独特价值,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注重挖掘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在古今对话中建构文化自信,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依托语文实践活动的文化自信体验路径

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与感悟民族文化的真实情境,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深化文化认知与情感认同,传统节日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寻春节或中秋等节庆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编排情景剧及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与精神追求。诗词吟诵比赛让学生在声韵铿锵的朗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豪迈激情与学生的青春年华产生强烈共鸣,激发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书法临摹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一笔一画中体验汉字的形体美与文化韵味,通过临写《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等经典篇章,学生不仅提升了书写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跨媒介阅读活动结合影视与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其对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理解认知。

(三)通过课程资源整合的文化育人环境构建

课程资源的系统整合为文化自信教育营造了浓厚的环境氛围,形成了立体化的育人格局,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使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教师结合本地历史文化名人与文物古迹及民间传说等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在探索家乡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游览”故宫博物院或曲阜孔庙等文化圣地,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我与地坛》的教学中融入史铁生的访谈视频,地坛公园的实景图片及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多维度呈现作品的文化背景与精神内涵。师生文化对话平台的构建促进了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教师在课堂讨论与读书分享等活动中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文化价值的共同建构与精神追求的相互启发。

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理论认知及价值体现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通过经典文本解读与实践活动体验等多元化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面向未来高中语文教育应当进一步深化文化自信教育的内涵建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并完善评价体系机制,为建设教育强国及文化强国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坚定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毅. 指向文化自信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 语文世界, 2025,(12): 10-11.

[2]盛俊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探讨 [J]. 中学时代 , 2024, (22): 19-21.

[3]杨兴孜.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J]. 河南教育( 基教版 ), 2024, (Z1): 73-74.